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如何有效开展沙漠化防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该保护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此次调查通过卫星地图的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取证,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沙化情况及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若尔盖温地自然保护区沙化总面积为23162.9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9%,其中沙趋地面积最大,为21102.36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91.1%;流动沙地面积最小,为385.08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1.66%;治理沙地总面积为467.35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2.0%.沙化程度空间差异明细,嫩哇乡和辖曼乡沙化程度高于其他乡镇,核心区西南沙化程度高于东北区域。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沙漠化程度整体呈现出减轻的趋势,少数乡镇治理效果显著,但沙趋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潜在沙化风险增大,需坚持沙化治理。该研究为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沙化治理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贤斌  刘红玉  傅先兰 《资源科学》2010,32(9):1741-1745
以江苏盐城海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和 优势度影响,并探讨人类干扰强度、湿地景观变化与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1987年-2007 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和景观优势性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呈增大趋势,缓冲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最显著;③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验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景观生态过程和联系减弱;④随着人类干扰度的增加,自然湿地比重和景观连通性也相应下降,并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为主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但是,湿地资源的退化现状使得人们对于保护区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本研究借助于RS与GIS技术,利用1954年、198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54年~2004年,湿地面积由414.98km2减少为269.9km2;保护区建立后湿地面积仍持续减少,年变化率由0.79%降低为0.73%;湿地破碎化程度并不严重,主要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类型;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减缓了核心区内湿地的损失速度,对实验区与缓冲区的作用则较为薄弱;与其外部的两个缓冲带相比,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比较显著;湿地的萎缩退化严重影响了鹤类等珍稀水禽的生境质量,导致其繁殖效率与种群数量发生波动变化。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是导致湿地退化的自然驱动力,人为干扰以及保护区自身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保护区对湿地资源发挥有效保护作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因其面积小,生态系统的生态健康比较脆弱,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本文是在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合理的假设,充分考虑到生物因素、噪声、大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建立起一体化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模型,通过综合指数和可持续性发展指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估并进行预警。同时通过查找相关的数据,发现水质污染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最大,对水质污染治理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还是保护区面积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中国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分类分区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保护等级、功能分区及管理目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区"类型划分、管理分级和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案,提出建立"可监管、可报告、可预警"的保护区分类、分级和分区管理体系,以期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湛江红树林造林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红树林大面积减少,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影响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人工造林,能迅速有效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文章结合湛江地区多年造林实践,总结了红树林造林技术要点,分析了影响红树林造林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到1991年底,全国共建自然保护区708个,面积达56.9万km~2。其中,国家级保护区61个,面积为10.46万km~2;省级保护区318个,市(地区)级保护区108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冲突。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视角,对自然保护区利弊的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野生动物致害较为严重,但生态旅游增加了农户收入。此外,农户比较认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防护、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旅游的功能,但是认为自然保护区政策中补偿金额较小。自然保护区补偿低、林地限制利用和林地面积小构成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内林业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因子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对粮食种植、林业经营、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收入、野生动物致害的影响,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生态防护等功能的实现,保护区政策实施中补偿金额小、补偿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林农参与保护区森林经营中存在的补偿标准低缺乏动力、林地限制利用收益受损、面积太小收益低等障碍,以及性别和人均收入等,均对农户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影响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孙根年 《资源科学》1998,20(6):40-44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将旅游业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又依据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开发程度,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个生态旅游开发等级;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生态-经济开发对应关系,提出了保护区生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应模式、研究程序、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III)——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的计量结果,如何评价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综合效益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选用了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结合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三大效益的计量指标体系及计量结果,进一步筛选出17个主要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同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七大保护区的截面数据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周至保护区和太白山的综合效益发展是最好的,佛坪、长青、牛背梁以及朱鹮自然保护区次之,相对综合效益发展最差的是天华山保护区。本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可以在缺乏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况下,利用横向截面数据了解目前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发展的情况,并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载鸣 《资源科学》2005,27(2):116-120
为提升台湾科技产业,争取高科技及精密工业投资,因而位于台湾台南沿海过去为传统引海水制盐的基地被规划成为科技工业区,希望藉由便捷之交通网及整体景观设计,开创南台湾工业区之新形象.基地原为南部重要之制盐场区,引进海水之渠道沿岸着生茂密之红树林植物,除保护坡岸外,更孕育多样化之河口生态体系;现虽因制盐工业式微,然既有滩地仍有大量水鸟聚集,开发单位希望复育当地堤岸既有之榄李及五梨跤等红树林植物,塑造地方特色,并达成开发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双赢目的.红树林生育于河海交会之感朝河段,环境较为特殊,因而适生植物之器官、生理及繁殖均经演化以适应环境特质,因此红树林育苗及栽植工作需考量生存之环境特质为,有别于一般绿化工程,本研究控制灌溉方式,调节感潮水位及水份盐度,以达理想之复育存活率.现有基地基础盐化情况严重,为避免盐分随水分回渗至土壤层,因而复育区栽植基础以及回填土均加以处理,并定时监测土壤盐度,以确保栽植成功.复育工程自育苗、栽种、抚育历时五年,景观亦由灰白之盐山盐田改变为绿意盎然之红树林绿带,除提高土地利用之加值作用外,亦达成建设农渔业生态环境优美化及生态环境保育之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境质量是栖息地功能的重要反映,而互花米草扩张已经严重威胁栖息地生境。因此,本文以1983—2017年10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GIS和RS技术,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互花米草扩张的关系。结果显示:①1983—2017年,互花米草扩张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面积百分比从1.693%增加到24.930%。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扩张表现出多方向、多变的特征;②受人类活动和互花米草扩张的影响,生境质量表现出明显波动变化:1983—1988年,生境质量指数从0.863上升至0.878,2014年下降至0.740,2017年又上升至0.775。③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变化与生境退化指数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与生境质量指数变化之间呈负相关。互花米草扩张致使区域适宜性生境——碱蓬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成为区域生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因素,控制互花米草扩张也将是区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结果可从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关系的视角为滨海湿地栖息地功能提升与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急资源的多元信息化储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资源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中国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应急资源实物储备存在诸多弊端,为此提出多元信息化储备.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即储备主体由单一的政府部门转变为政府、军队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储备方式由实物储备转变为实物储备与市场储备、技术人才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由实物化转为信息化,即实时掌握应急资源的自身特性、生产厂家、专业人才和关键技术、现有实物储备和各储备点的相关信息,形成反应迅速、调度灵活的联合储备体系.可实现储备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提高储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储备总量,减少储备损失,合理化储备的品种结构数量.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关键工具。“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专题改造和完善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全国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数据库、全国自然保护区电子分布图、中国生态旅游数据库、中国生物多样性多元化数据库、生物安全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Internet和Web服务器;采用ASP、ADO、SQL、ODBC、Web、GIS技术,实现了数据库与Web服务器的动态连接,建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数据查询和统计工具、全国自然保护区多媒体信息查询工具、全国自然保护区Web GIS查询工具、中国生态旅游信息查询工具、中国生物多样性元数据查询和录入工具、生物安全文献查询工具;实现上网共享信息600余M,其中数据103M,数据全部集中共享;完成了生物技术改性活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风险评估技术准则、风险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选择实验法的广西红树林湿地修复意愿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红岩  李京梅 《资源科学》2016,38(9):1810-1819
修复补偿是保育红树林湿地功能不退化的重要手段。基于环境效用水平不下降的假设测度居民对修复红树林湿地各项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是修复补偿的技术前提。本文设计了基于被调查者个人“特定现状评价”的选择实验对广西红树林湿地修复的居民偏好和支付意愿进行研究,确定了红树林面积、景观完整性、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四个修复属性及相应属性水平,对北海、钦州、防城港297个居民随机抽样调查,运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对居民支付意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对修复湿地水质的边际支付意愿最高,为48.44元/(年·人),其次是红树林面积29.79元/(年?人)和生物多样性27.62元/(年?人);②各项属性“特定现状评价”均为最低等级的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愿意支付153.56元修复红树林湿地,使其各属性状态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③居民对各修复属性的偏好存在异质性和非对称性。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科学实施红树林湿地修复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涨渡湖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北省政府在涨渡湖开展的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示范项目,本研究在时涨渡湖区湿地恢复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该区域越冬水禽生境为标准,分析了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所导致的水禽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境改造、湿地恢复措施后,原来遭到人类活动干扰破坏,基本退化消失的核心生境、适宜生境等高等级生境适宜性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废弃、重新调整生境敏感区域的道路和部分居民点等生境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生境破碎化的影响,改善生境质量;对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虽然湿地恢复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通过生境改造和管理措施,模拟、重建湿地生境,减轻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影响,同样可以相当程度上提高有效核心生境面积,改善湿地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琦  王辉  虞虎 《资源科学》2022,44(10):2125-2136
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制度空间的视角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分析框架,并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制度空间下冲突演变过程、类型及表征,进而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地制度空间,当原保护地制度空间无法满足新阶段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关系时,即会引发空间冲突;②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遵循从隐形冲突向显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不同的冲突类型;③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整体处于隐性冲突阶段,表现在城镇化建设冲突、产业限制冲突和边防管控冲突3个方面。通过新的保护地分类制度建设、外部边界调整和内部功能分区来优化空间配置,并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控,有利于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保护地制度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