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创新系统与山东省“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柱  隋映辉 《科学学研究》2006,24(Z1):314-319
城市创新系统是一个独特的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本文利用HCA方法,对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构建了山东省城市“四大创新圈模式”,这一模式由济南、青岛、烟台和淄博四大城市的创新域、产业链构成。这对于知识经济下制定山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创新体系中各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本文利用HCA方法,对山东省十七地市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这对于知识经济下制定山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省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对策进行研究.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省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从人才、产业、环境、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优势产业合作、实施开放有效人才政策等8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扩散与城市体系的空间关联机理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体系具有规模--等级分布特征,创新在城市体系中的扩散表现为多种扩散模式。关联分析表明,创新扩散系统的四大要素与城市体系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关联机理。基于回归、聚类、典型相关等方法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城市规模都具等级特征,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创新在长三角城市间的空间扩散次序与城市等级结构具有一致性,呈明显的等级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四大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四直辖市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四市的城市创新能力现状并引入Theil系数模型对四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采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天津和重庆;四直辖市的城市初始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大致呈现Z字型曲线,而城市最终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呈现三个波动阶段;城市经济规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城市创新投入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四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明娥  覃金文 《大众科技》2006,(6):152-152,160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文章主要论述了作者对化学创新教育模式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校企研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对原始创新的内涵和原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原始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校企研原始创新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建议,为深入推进我国校企研三方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途径,日本、韩国也曾借用过这个模式走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本文分析了当前山东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绩、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日韩的经验,分别从政府宏观管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基于研发禀赋结构的动态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协同创新模式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协同创新模式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基于研发禀赋结构的“双门槛效应”.前期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农业科研院所本期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以及研究生学历研发人员能显著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当农业科研院所处于合理的研发禀赋结构区间时,合作创新模式、外向开放式创新模式以及创新联盟模式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研发禀赋结构不合理时,创新联盟模式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当处于“低研发经费—高研发人员”研发禀赋结构区间时,农业科研院所选择合作创新模式以及外向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科学与管理》2011,31(3):49-54
本文对山东省利用外资提高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山东省增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其次,对外资通过研发中心、创业投资、技术溢出、清洁发展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山东省城市利用外资增强绿色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用户创新概念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吴贵生 《科研管理》1996,17(5):14-19
本文首先给出了用户创新的定义.分析了用户创新的存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包括制造商和用户)利用用户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为探究"互联网+"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发展,从"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创新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创新元"的概念,深入研究"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的演化发展。"互联网+"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创新模式,变革制造业的组织模式,驱动制造业关键技术跨越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Harald Kunz 《科研管理》2004,25(Z1):112-119
目前市场既是一个自发状态又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处于市场中的公司为了更好的生存开始不断的进行研发活动.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创新)的三个假设的事实验证表明,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导致技术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还讨论了研究状态的类型及技术政策与市场相适应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奕曦  黄婷婷 《科教文汇》2011,(4):86-86,90
"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对五所理工科院校进行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6—2011年数据,依据系统协同学原理构建了"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模型,从区域创新投入子系统、产出子系统、扩散子系统与支持子系统四个方面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加快提升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严格说来,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均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架构,但已具有各自明显的研究范式特征。从理论源起开始,通过对二者在概念、分类、结构与机制等方面比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得以深入澄清。而对其研究方法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讨,更加深了对二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创新模式视角,研究其与竞争战略、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了8个假设,并以江苏装备制造业301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发现5个假设获得支持。结果显示:创新模式对竞争战略存在反向能动影响,竞争战略对创新速度具有正向影响,单一的创新模式对创新速度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创新管理理论,对于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绩效管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伍虹儒 《大众科技》2013,(2):112-115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上下游企业不断进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创新过程,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秀华 《情报科学》2003,21(1):25-26,37
本文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育、实践教育和环境保障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