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学习动态协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越来越开放.开放的创新环境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后来企业拥有了通过技术学习集成全球优势因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基于March提出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两个概念,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基于持续的创新能力发展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动态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2.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协同与动态: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研究基于March提出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理论,分析了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企业获取资源方式的改变,提出了两类学习的协同及其它们对创新绩效的共同促进作用、不同创新阶段两类学习的动态,并进行了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劲  邱嘉铭  沈海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6):1223-1232
 以上海、杭州、深圳、青岛、洛阳等地的118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技术学习如何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学习的五方面要素——学习源、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层次和学习环境均会直接或通过影响技术能力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其中,学习源对创新绩效不具备间接影响作用,学习环境对创新绩效不具备直接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绩效影响最为显著的要素依次是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和学习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网络嵌入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海工产品技术复杂、用户定制的特点,将网络嵌入分为技术嵌入与业务嵌入两方面,以组织学习为中间变量,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132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嵌入程度越深,越有利于企业通过应用性学习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技术嵌入与探索性学习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而业务嵌入程度越深,不但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应用性学习,而且有利于企业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创新企业有时会无法获取创新收益,因此分析并发现影响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要素有着重要意义.结合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在知识上的差异,以及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给组织带来知识的不同,分析了组织学习在获取创新收益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探索性学习正向调节突变创新与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渐进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应用性学习负向调节突变创新与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渐进创新与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联盟、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入手,提出了技术联盟经由组织间学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通过对我国生物产业17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深入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特性通过对组织间学习的作用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并指出了生物企业利用技术联盟提升创新绩效需要注意的方面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质量管理实践和创新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两种途径,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质量管理柔性实践和硬性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了组织学习对质量管理实践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影响的中介模型,通过162家制造企业的数据检验相关假设.实证结果表明,质量管理柔性实践和硬性实践不仅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而且两者的交互项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两者匹配项的作用不显著.探索性学习在柔性实践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利用性学习在硬性实践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和创新绩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朝晖 《科学学研究》2008,26(4):860-867
 本研究基于March提出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理论,提出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两类学习的协同及其它们对创新绩效的共同促进作用,并进而分析了环境动荡性在其中的调控效应。最后,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对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知识密集服务企业是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第三方力量,与之发展关系紧密意义重大.本研究对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关系进行检验,并重点分析了探索性学习的中介作用和技术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商业型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和技术型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都有显著正向影响,探索性学习在其中发挥着中介机制作用;进一步,技术能力在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与探索性学习两者关系间起到调节作用.其中,技术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型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但对商业型知识密集服务关系嵌入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215家广东LED企业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知识的缄默性、复杂性对产业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以及网络属性对知识的缄默性、复杂性与产业技术学习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知识的缄默性、复杂性对广东LED产业技术学习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尽管广东LED企业充分利用了网络中心性的有利位置去获取缄默性较高的外部技术知识,但是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外部技术知识,网络中心性没有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3)广东LED企业与外部创新资源的强关系有利于其尽快掌握外部LED产业技术中的缄默性知识以及复杂程度较高的核心产业技术.  相似文献   

11.
弋亚群  邹明  谭国华 《软科学》2010,24(8):17-20
论述了企业家导向、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家导向能够促进企业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而对探索式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在动态性强的环境中,企业家导向型的企业在促进企业探索式学习的同时,会抑制应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对根本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对渐进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应用式学习会阻碍根本性创新而有利于渐进性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朱朝晖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52-1060
 本研究基于March提出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理论,分析了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对立。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开放式创新模式对组织获取资源方式的改变,两类学习由此可以实现长期的动态协同。  相似文献   

13.
徐蕾  魏江  石俊娜 《科研管理》2013,34(5):39-47
集群企业拥有双重社会资本——既拥有丰富的本地(集群域内)社会资本,同时存在超本地(集群域外)社会资本,而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突破式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组织学习等研究,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两个构念对于本地、超本地社会资本与集群企业突破式创新之间的中介关系,并以浙江省169家集群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双重社会资本会对两种组织学习产生不同影响:本地社会资本相对有利于利用式学习;超本地社会资本则更有利于其探索式学习。(2)探索式学习与突破式创新正相关,利用式学习与之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何郁冰  张思 《科研管理》2017,38(9):1-11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对其绩效的影响。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新持续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多元化强度对二者之间关系调节效应的基本假设,并利用201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企业更重视挖掘型持续技术创新;(2)创新持续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二者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企业具备较高多元化强度时更加明显;(3)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对创新产出的持续性有正向影响,但二者的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使其难以抵御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阻碍了其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借鉴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总结出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要素与文化创意协同三条创新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建洪  贺昌政 《软科学》2012,26(8):113-117
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并从文献分析中提出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型绩效形成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了257份样本数据对各种影响路径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都有显著影响,利用式创新比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则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与"探索"这一对概念成为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共同焦点。分别解释为利用式—探索式学习与渐进性—突破性创新。这其中出现了许多混淆与重叠,主要表现为两类学习与两类创新之间关系视角的混乱。通过对相关领域国内外主要文献全面、系统地归纳,最终厘清了"利用"与"探索"在这两个领域中的三种关系视角:对应、融合和过程—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