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首届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等。兼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核电》鳊委、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会核分会副会长、美国核学会会员等。  相似文献   

2.
核科学技术中的辐射防护(或称保健物理)是旨在保护工作人员安全和健康,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的实用性学科,是为核能利用和发展“保驾护航”的前沿学科。辐射防护是物理学和医学搭界、管理科学和技术实践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融的边缘学科。50多年来,潘自强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深入到辐射防护的各个主要领域,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二甲醚具有毒性低、能量密度高、对质子交换膜的渗透率小且来源丰富等优势,成为新能源研究领域的焦点。而以二甲醚为燃料的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DDFC)研究,更使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蔡克迪博士为之不断探索。目前,无论是移动电话、手提电脑、电动自行车等民用领域,还是在国防通讯、单兵作战武器及野战设备充电等军用范畴,其主要电源都是锂离子二次电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9月12日-14日,"科学与你"(2018)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顺利召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阮草出席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王宏伟主持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魁北克大学教授SCHIELE Bernard,伦敦政治经济大学教授BAUER Martin W.,法国南希大学教授BECK Nicolas,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客座教授KIM Hak Soo,  相似文献   

5.
傅水银1945年11月生于江西省吉安地区峡江县,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委员、《机械制造实习》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综合性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责任教授、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6.
专家简介:陈志强,教授,博士,江苏常州人,1971年1月生,199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3月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现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5)委员等。主要从事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研究,在辐射成像系统关键物理设计、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3)
随着油田节能降耗的要求日益紧迫,采用小堆核能新能源技术制备满足油田生产工艺要求的湿蒸汽可以显著降低稠油热采成本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实现稠油热采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结合稠油热采的蒸汽参数需求对小堆制汽技术特点、制汽工艺参数和工艺经济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面对21世纪的能源需求,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旨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发电技术,开发核能等新能源。  相似文献   

9.
正3月11日,中国科协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应急科普机制,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言献策。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估特邀委员会委员薛澜,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卫健委、人民网和有关全国学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核能制冷运行试验成功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制冷运行,于1992年8月在清华大学核研院获得成功。近年来,国外正在研究利用核反应堆来解决大城市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同时又能消除燃煤、燃油造成的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这是继核能发电之后又一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新途径。清华大学核  相似文献   

11.
新书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原理与工程应用技术,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5):365-368
张楚汉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1933年出生于广东梅州。 195 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196 5年研究生毕业。1978— 198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 )从事研究。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委员会委员 ,中国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与抗震研究 ,提出了一种无限边界单元以模拟不规则无限域 ,并与有限单元耦合 ,提出了拱坝 地基 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模型 ,使高拱坝及其耦联系统在强地震下…  相似文献   

13.
黄薇简历: 1979-1984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1987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永茂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社会兼职: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国家教育部建筑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14.
《学会》2020,(3)
正3月11日,中国科协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应急科普机制,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言献策。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估特邀委员会委员薛澜,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卫健委、人民网和有关全国学会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  相似文献   

15.
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能是满足能源供应、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之一。核能发电在技术成熟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相较于水电、光电、风电具有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等优点,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目前核能主要用于发电,只有少数反应堆应用于核能供热和海水淡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逐渐成熟和应用,核能有望超脱出仅仅提供电力的角色。文章围绕核能的综合利用,从高效发电、核能制氢、海水淡化、核能供热和高温工艺热利用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核能综合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了核能在未来构建多能融合的复合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专家简介:孙富春,1998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出站。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  相似文献   

17.
“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马伟明王子纯刘旭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制药责任有限公司安继刚李官奇陈大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河南省滑县华康实业有限公司展讯通信有限公司钟志华湖南大学曹善文济南朝晖科技有限公司黄培劲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创业奖”获得者丁荣吾马成果毛松柏王旭宁王筱均刘峰刘昌胜刘相华朱皖朱兆云朱建勋福建大地生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山东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上海浦清管道工程服务有限…  相似文献   

18.
<正>在能源日益贫乏的当今社会,发展新能源和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其中,核能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占据了新能源开发的绝大优势。然而,纵观核能领域发展态势,核燃料后端科研力量成为我国核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薄弱环节。其中,锕系元素在核能中处于核心地位,核反应堆燃料的制备、运输、存储及再利用及处理均属于锕系范畴。因此,深入探索锕系元素自身电子结构、化学键性质和反应动力学等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刘洪涛长期从事分子团簇结构和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对此深有体会。拥有化学、物理  相似文献   

19.
正中科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科技目标是研发钍基熔盐堆(四代堆),实现我国丰富的钍资源高效利用与核能综合利用。液态燃料熔盐堆适合钍铀循环,固态燃料熔盐堆则适合核能制氢、节能减排等核能综合利用。固态堆是以熔盐堆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其他先进堆型的成熟技术,可以在15—20年内实现应用,液态堆研发时间约为30年左右;两种堆型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9):92-92,F0003
申旭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局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