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龙雨忠 《今日科苑》2011,(11):90-94
<正> 有一种学科叫"软科学"。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具体而言,它是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进行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杨道华,广西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现任广西老科协副会长,他是广西软科学研究的推动者,是在广西软科学研究有特大影响力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的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1指导方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面向党政决策层的重大决策活动及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选择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但决策部门尚未提出或未认识到的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并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遇到的“难点”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不仅要勇于提出创新的思路,更要拿出切实能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使软科学研究能真正进入决策层,全面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发展和壮大我省软科学研究队伍.促进软科学研究的稳定、健康发展,优先考…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成果评价方法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枫  黄擎明 《软科学》1989,3(3):37-44
<正> 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它的使命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等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决策。因此,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必须从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掌握系统性、层次性和简易性等原则,并要能体现软科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6所高校联合成立的上海高校软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五年来,承接研究课题39项,已完成研究并通过评审33项,形成了在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在重大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中唱了“重头戏”,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囊团。五年中,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校联合开发多学科研究的长处,承担国家各部门及上海地区有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高校科技方针深化研究”,“上  相似文献   

6.
张京辉 《软科学》1997,11(1):6-8
关于推动四川省软科学产业化的若干思考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张京辉礻马红英现代咨询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占有起来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既为软科学向产业化迈进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科技、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主体对咨询业...  相似文献   

7.
20多年来,山东省软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已成为山东省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成为促进山东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鼓励广大软科学工作者对软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软科学的影响,推动山东省软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进程,使更多的软科学优秀成果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应用和肯定。我刊与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精力合作,推出了《软科学研究》栏目,旨在建立软科学优秀成果交流和应用的平台,宣传山东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为读者解决各类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为各级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或科学依据。希望本栏目能对山东软科学的发展以及对读者和作者给予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近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训会"在成都召开。此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训会,旨在为全省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效能。全省  相似文献   

9.
(一)软科学是与硬科学相对应的一类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的总称.软科学的基本涵义,一般可以概括为: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哲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各种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战略、预测、规划、政策、管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形成有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软科学研究,始萌于二十世纪初期.可以认为,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的“科学管理”研究,以及三十年代美国学者默顿、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等人的“科学——社会”研究,是早期软科学研究及  相似文献   

10.
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经济现状进行归纳和研究,利于制定战略布局中适合我国相关企业与贸易国互惠互利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中国与沿线各国税收协定网络提出创新型建议,帮助加大和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科技、贸易合作,为合作框架下各国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的基本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叶鹰  金玮 《科学学研究》2000,18(2):16-18
知识代谢现象反映学科生长与学科萎缩规律、知识生态现象体现学科结构与学科关联规律、知识渗透现象表现学科交叉与学科融通规律 ,探讨了这些规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学于20世纪20~30年代在前苏联已经出现萌芽,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社会学直到20世纪的50~60年代才成为独立学科,70年代又遭受挫折.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全面的社会转型,科学界不再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恢复了它的本来功能即对科学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发展、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宋兆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52-1056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安全科普学研究与发展,进而提升安全科普实践效果,针对目前学界对安全科普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学科建设高度,开展安全科普学的创建研究。首先,从安全科学视角,基于科普的定义,提出安全科普的定义;其次,提出安全科普学的定义,并深入剖析安全科普学的内涵;最后,系统探讨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基础5个学科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科普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科普规律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其研究可为安全科普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分析了HPS教育的五个主要特征:以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为基础,强调理解科学本质、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众。以此为基础,给出将HPS教育纳入我国科学教育体系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公众理解科学的宗旨是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增加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家的竞争力和繁荣。但在发展历程中,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出现了很多与其宗旨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总结,并对矛盾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5):641-645
认为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有二:(1)力主科学的可计划性,并系统阐述了计划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等;(2)对科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上述两个方面,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某些误读,其中,对经济需要与科学发展关系上的机械理解即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3,21(Z1):60-64
建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门类———建筑科学。建筑科学现在依然存在着分化发展和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建立边缘分支学科的开阔空间。为推进建筑科学的持续、加速发展,建议采取"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技政策学尚未形成广为认可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通过梳理既往国内外科技政策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主体内容,总结分析科技政策相关概念与内涵的演变,从科学学、创新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3个学科视角对科技政策学的主体理论进行分类梳理,在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需求与框架下探索提出科技政策研究的三层级框架,包括宏观层的科技战略研究、中观层的创新系统和政策工具研究以及微观层的政策过程研究,以期为科技政策研究的学科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科学确立了感觉优先原则。该原则是对认识对象存在性的判定原则,后来被迁移为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合法性的判定原则。但它受到经验证实原则和经验的"客观性"要求的双重限制。在实证科学语境下,"客观性"的真实含义是"可公共感知性"和"与主体无关性"。人们对感觉优先原则的不适当推广导致科学霸权主义,对经验客观性的要求又导致科学研究的大众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