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一会议综述2005年7月24—30日,以“全球化和多样性”为主题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科技史学会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担了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科学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强、跨越性大的研究。随着科学对社会影响的加深和扩大,科学史越来越受到关注,拥有科学史研究部门已成为一个优秀和成熟大学的标志之一,哈佛、剑桥等大学的科学史系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天,科学史不仅只是关于人类过去成就的记录,更将为创造美好未来提供指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珍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为了确保全人类在新世纪最大地…  相似文献   

2.
正被访谈人简介:珍妮特·布朗(Janet Browne,图1),哈佛大学科学史系阿拉蒙特讲席教授(Aramont Professor),前系主任,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史、博物学史、演化生物学史。访谈人:杨海燕访谈时间:2018年2月9日访谈地点:美国加州亨廷顿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史学会每年颁发各种奖项,在国际科学史界有巨大影响,对科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对2007—2009年所颁发奖项的获奖者和获奖作品,包括萨顿奖、菲泽奖、戴维斯奖、罗西特科学中的妇女史奖、普赖斯/韦伯斯特奖、内森·莱茵戈尔德奖、海泽教育奖八个奖项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史料》2004,25(3):281-282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于2004年2月2813逝世,享年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24日-30日,第22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ICHS)即将在北京召开。ICHS是国际科学史界的盛会,其中,国外注册代表已有上千人。本次大会是ICHS首次在中国召开,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史领域的研究在国际科学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史料》2004,25(4):300-300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青年科学史学术研讨会,以大会报告、专家点评,以及优秀论文评奖和专题演讲等形式获得与会者的好评。为繁荣学术、促进人才培养,两单位决定联合率先建立科学史系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5年底继续共同主办这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热烈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本会,并诚邀各科学史研究、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者、老师、在读研究生参会。  相似文献   

7.
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协议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ICSPS)于1971年在莫斯科召开第十三届国际科学史会议之际成立的。其宗旨是谋求在科学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组织机构:全体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执行委员会每3年召开一~二次,其学术会议——国际科学政策研究会议与全体大会同时召开,亦是在国际科学史会议召开之际召开。该学会的联络地点现设在西德的乌尔穆(Ulm)。  相似文献   

8.
我于20世纪60年代末学习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内在论的科学史和价值中立的科学哲学受到兴起的科学社会史的挑战。我放弃了单纯的科学主义,开始批判地看待科学。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成为70年代出现的科学技术元研究的重要内容。从1970年以来,我在韩国许多大学开设了STS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新课程,积极参与了环保相关的民间运动。目前主要集中于国际层面的科技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3年岁末,由清华大学文科处倡议并组织的“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以理工科大学为主的近2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学者和科研管理工作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大学为什么要办文科以及如何办好文科。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重视大学文科建设、促进大学文科发展。大学文科是一个学科概念,是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科研和教学体系的总称。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有潜在的有利条件。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有后发的优势、学科交叉的优势、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个阶段的文科发展和文科建设具有不同的理念。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1906~1999年)在36岁时即定出《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对李约瑟产生了影响。“文革”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史领域,被选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届理事长,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并担作本刊顾问,对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和他有长期工作关系,在这里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H·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是荷兰著名科学史家,专门研究科学革命。他生于1946年,早年在莱顿大学学习历史,1975-1982年任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Museum Boerhaave)馆长,1982-2001年任特温特大学科学史教授,2006年12月起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乐: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音乐科学》(Quantifying Music:The Science of Music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1580-1650,1984)、《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1994)、《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2007)、《近代科学如何产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How Modern Science Came Into the World:Four Civilizations,One 17th Century Breakthrough,2010)等等。其中《世界的重新创造》和《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已由张卜天译成中文,中译本今年将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值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荷兰文学基金会与比利时文学基金会代表团访华之际,科恩教授来到北京。张卜天就科学革命、李约瑟问题等话题对科恩教授作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一二十年来,文科在大学发展中越来越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一批理工科背景的大学也相继办起了文科,并明确提出了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理念,其中有一些理工大学的综合化转型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拟结合国内外著名理工大学办文科的经验以及我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历史和现实,对于理工科大学怎样办文科,如何办好文科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曹树基,1956年生,江西鄱阳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MOOC潮的到来给大学文科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传统文科教学而言,它有效地弥补了文科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和教学仪器上存在的问题,它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认知的改变以及教学仪器的提升。在大学文科教学中促进MOOC的应用和发展,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课程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史料》2004,25(2):187-187
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5—6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主办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协办者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与科技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德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来自国内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台湾的代表有新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一农教授、台湾大学化学系主任刘广定教授、南台科技大学林聪益博士。  相似文献   

16.
<正>作者注此访谈曾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剑桥研究杂志》(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第4卷第4期,中文版文字略有修改,注解均为我这次新加,以补充必要的背景。在我对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期间(2008年9月至  相似文献   

17.
迈克尔·鲁斯(Michael Ruse,图1),1940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70年获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哲学专业)。他曾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任教35年,现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露西尔·韦克迈斯特(Lucyle T. Werkmeister)哲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项目主任。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获得过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伦敦大学学院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等。他创办了《生物学与哲学》期刊,现为荣休主编。研究领域为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在相关领域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18.
刘昭民(1938—),台湾省高雄县美浓镇人。先后毕业于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系(1963—1967)和地理研究所(1968—1970)。1971年任职"民航局气象中心",2003年退休。1976年起,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以迄于今。刘先生著有专书10余种,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82),台湾地区科学史界少有人比他著的书更多。两岸得以往还后,刘先生是与科学史界交流最热络的一位。通过缕述作者与刘先生定交经过,以及刘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早期状况。  相似文献   

19.
王鸿桢,地质学家,191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构造阶段的观点,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提出了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以及地球演化中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1982年)、二等奖(1987,1991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4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史学会每年颁发的各种科学史奖,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就2000-2006年的萨顿奖、菲泽奖、戴维斯奖、普赖斯/韦伯斯特奖、罗西特科学中的妇女史奖、伦哥尔德奖、海泽教育奖和莱文森奖八种奖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