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分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的必要性,探析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社会转型急需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升级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各自优势,从而实现共赢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阐释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内涵、急迫性以及几种成功合作模式,分析了政府、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及行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施策略及其应当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应用金融的专业建设。合作办学是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校和社会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可以使得人才培养贴近社会需求、对接产业资本和实施科学教育,以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培养育人模式,进一步延伸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基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现有的生产环境,让技术人才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使高校实践教学具有综合实践性强、渐进性突出的教学特点.近年来,高校在努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自身教学体系和教学人员的结构因素限制,无法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普遍存在应用型高校应届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双方都不满意的窘境.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和人员的综合优势,以高校为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出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基于我国高质量应用人才培养的方向,分析当前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提升的目标使命,国际化开放办学是重要的途径和抓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外合作办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借鉴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能够加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融合发展。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分析思考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在学校国际化办学中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国际化内涵驱动发展的特色途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对网络安全人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该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探索嵌入式协同育人新模式、协同发展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培育专业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论述了培育应用型网络安全人才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博  臧文龙 《科教文汇》2021,(10):93-94
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应用型计算机专业转型重在牢牢依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文针对现有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积极探索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创新人才涌现和引领全球科技前沿发展的核心举措。该文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和作用,探索面向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思路,进而阐述以跨学科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措施,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财经素养是新时代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和生存发展技能,关乎个体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发展。通过借鉴PISA 2022的测评要求并融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财经素养调查问卷,科学调查评估大学生财经素养发展状况,提出加强财经素养培育目标、重视财经素养课程、构建多主体协同教育机制等教育路径,以满足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高素质财经素养的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桂西北地区新升本科高校H学院为例,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关注的突出问题,分析说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提出了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路径及应当注意的有关问题,指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关注的重点环节,并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特色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一半的地方本科高校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就业为标准,通过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式创新、培养目标市场化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9,(11)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机电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目的,提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机电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痛点分析为切入点,本文在问题梳理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库协同并动态优化的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以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以大数据、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新营销时代到来,培养符合时代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新营销专业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以江苏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特色课程引导实战、实训项目模拟实战、实习企业顶岗实战"的"三实"型营销专业技能训练体系,"校企政行"产教融合协同系统、创新创业教育三维循环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兵  赵相瑜  方重秋 《科技风》2024,(10):26-28
根据电类专业相关产业的特征和人才需求,探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电类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和定位,并从该类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构成、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本科电类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3+X”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四层次”应用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三对接”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创建“三全”育人导师机制等举措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地方应用型高校电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对于加快地方院校自身的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转型背景下,社会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新常态下构建具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其内涵发展和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提出"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以及主要约束条件。地方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应该建立在三者利益共赢基础之上:地方经济增长,学生充分就业,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学合作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政策环境不配套,专业和产业对接机制缺失以及合作平台建设滞后是集宁师范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转型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势必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高校共青团不仅处于全团基础性、战略性和源头性的地位,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子系统之一,应该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应用型转型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重新梳理地方本科院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就应用型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合作的深度、执行力和制度建设分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不足,进而从政府发挥职能优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完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在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推广到其他专业或是兄弟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