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技术引进投入、来源地、消化吸收投入及R&D投入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再创新现状进行纵向分析.从技术引进投入和消化吸收投入等方面,分别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科技资金支持与引导不足、重点区域技术引进集中于三资企业、二次创新的投入能力较弱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投入比例偏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运用中国2003—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综合评价二次加权法构建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引进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二者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度,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科技基础设施二次创新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引进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基础设施存在显著的二次创新效应,其弹性系数因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1991-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理论,对国内研发投入、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为主要渠道的技术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动态计量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创新绩效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且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创新绩效是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Granger原因.但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均不是创新绩效的Granger原因,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反馈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二次创新的过程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二次创新的过程及作用,提出如何妥善处理二次创新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两者又称之为二次创新.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模仿创新,而是包括模仿创新,又高于模仿创新.  相似文献   

6.
摘要:二次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深入分析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决定因素,文章基于垂直创新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内生系统。研究得出:引进技术先进程度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研发竞争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企业研发效率对二次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外溢效应对二次创新产生负向作用。为加快我国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应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发展战略、提高引进技术适用性,加强对技术引进管理、避免恶性竞争,加快企业研发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二次创新成功者利益。  相似文献   

7.
二次创新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并分析了我国企业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二次创新的过程,提出加强二闪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协同演进的过程中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以及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和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技术引进创新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技术引进及其二次创新的内涵与目的,从技术选择,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市场化等方面分析了技术引进全程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防范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