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全国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就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收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下,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全国层面,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弹性系数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形态,但增幅降低;区域层面,东部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西部居民消费促进用水量的增长,中部门槛检验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影响门槛值和弹性系数的大小,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陈怡安 《科研管理》2016,37(6):168-17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03-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以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获取型FDI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是长期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门槛值最高,中部地区门槛值最低且呈现集中趋势,西部地区门槛值跨度最大。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全国与西部地区的技术获取型FDI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且明显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呈现稳步增强的促进趋势且贡献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历史交汇期,依托数字化力量推动环境治理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直接影响,并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别探究了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创新、环境规制为约束变量,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的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非线性效应。【结果】(1)在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点。(2)数字技术在全国层面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高于门槛值、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第二门槛值、生产工艺创新在第一门槛值和第二门槛值之间、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强。(3)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门槛效应检验,3个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其中,除了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表现为负向的非线性影响;各门槛变量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结合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虽然技术进步仍会促进能源的消耗,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且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结合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虽然技术进步仍会促进能源的消耗,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且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从地理邻近、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方面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从分区域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不显著;技术效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不论是否支持"波特假说",但一个政策共识都是需要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真是线性关系吗?为此,首先利用我国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与地区层面判断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而利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而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受到环境规制强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则存在双重门槛,GDP跨越的门槛值越高,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能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和动态门槛模型,利用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类型角度实证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全国层面来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将逐渐减弱,即存在着最优的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相匹配;②从不同技术创新类型来看,资本市场更加有助于高质量的原创性创新,而银行主导的信贷市场则更加有助于寄生性技术创新;③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利用动态门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结构的技术创新效应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金融结构的技术创新效应会减弱。在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现实下,加强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相对重要性将会促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伟  邓堯  李玉山  张铄 《科研管理》2024,(3):151-16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2012—2019年我国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互联网发展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2)非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存在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促进且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契合互联网的“齐普夫法则”;(3)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4)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弱。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互联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为区域创新主体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门槛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研发投入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存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门槛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下研发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门槛值及门槛效应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均存在区域性差异,除东部地区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会抑制研发投入的作用发挥之外,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都表现为跳跃式发展,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研发投入促进作用微弱、达到第一门槛值后作用明显、达到第二门槛值后促进作用大大提高的跳跃式路径,但仍有许多地区未达到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控有助于最大化发挥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应更强调阶段与地域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5年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对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越促使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显著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  相似文献   

13.
文中对"信息要素"进行了定义,将信息要素引入了内生增长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2001~2006年期间信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投入,其贡献度已经超过资本,仅次于劳动要素.在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进行检验时发现,信息要素的作用存在一个"门槛"效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要素的贡献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还是劳动要素.因此,要为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有研究仅仅考察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对技术创新单向影响这一缺陷,文章重点探讨了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效应,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利用2009-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从实证层面上检验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就全国层面而言,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的交互效应,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表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而技术创新同样有助于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2)分地区来说,东部地区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过量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依然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交互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从全国和西部地区两个层面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标,分析了全国层面和西部地区内部视角下西部地区各省份金融资源流动集聚的现状。引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全国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金融集聚度在全国整体层面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则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国家要着力推动金融资源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聚集,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的合力能否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争议,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科技创新分成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选取2000—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以研发投入为门槛的门槛模型,实证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有利于科技研发,却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2)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研发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研发投入分别跨过门槛1.22和1.92后促进作用显著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跨过门槛0.24后高级化的抑制作用减弱;(3)科技研发阶段,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差异并不大;(4)尽管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抑制科技成果转化,但是人力资本存量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应分类施策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5,(6)
基于199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P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及其个体保障项目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门槛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政府财政救济和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其中,农村社会保障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并且在人均水平高于499.080元的地区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政府财政救济项目和新农合保障项目只有在分别跨越门槛值109.489元、323.389元之后,才能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和拉动作用。(2)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政府财政救济对居民消费的激励效应相对明显,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新农合、农村整体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激励效应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4,(6):60-64
运用我国1995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FDI溢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较高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FDI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反之,FDI挤出效应明显;挤出效应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而减弱;东部地区门槛值最高,中西部地区对FDI吸收不够,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子豪 《资源科学》2015,37(1):163-174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各国对"温室效应"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5-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数据,利用非动态门槛面板估计方法,本文从地区人均收入、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环境规制等四个角度,实证检验了FDI对中国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对中国碳排放存在比较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地区人均收入过高、过低,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环境规制水平较高时,FDI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增加;而当人均收入中等,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FDI的消减作用则很不明显,甚至会增加碳排放。由研究期内相关因素的变动趋势可知,通过收入门槛效应,FDI增加了中国碳排放,但此种影响逐渐减弱;通过人力资本、研发投入门槛效应,FDI降低了中国碳排放,且此种影响正在增强;通过环境规制门槛效应,FDI也增加了中国碳排放,且此种负面影响尚无明显减弱。本研究结论对中国"对外开放"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政策的协调,"开放型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