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邸玉娜 《资源科学》2016,38(12):2307-2315
欧盟碳泄漏的量化研究是全球减排责任分配的依据,是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实践自主贡献的重要指引。文中基于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11年欧盟对中国碳泄漏的产业分布、总体规模;欧盟对世界主要国家碳泄漏流向以及中国各产业对欧盟碳泄漏的敏感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欧盟对中国碳泄漏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60%以上的碳泄漏分布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水路运输、化学制品及航空运输等5个产业。从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看,欧盟对中国的碳泄漏量占其对世界碳泄漏总量的比重下降最快:从1995年的20.12%下降到2011年的7.41%,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6位。虽然碳泄漏率即敏感性显著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泄漏规模和贸易规模较大,若欧盟以碳泄漏为由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面对欧盟碳关税的压力和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既要针对碳泄漏的敏感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应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谈判,强调碳排放消费国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转型争取技术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欧盟碳泄漏的量化研究是全球减排责任分配的依据,是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实践自主贡献的重要指引。文中基于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11年欧盟对中国碳泄漏的产业分布、总体规模;欧盟对世界主要国家碳泄漏流向以及中国各产业对欧盟碳泄漏的敏感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欧盟对中国碳泄漏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60%以上的碳泄漏分布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水路运输、化学制品及航空运输等5个产业。从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看,欧盟对中国的碳泄漏量占其对世界碳泄漏总量的比重下降最快:从1995年的20.12%下降到2011年的7.41%,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6位。虽然碳泄漏率即敏感性显著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泄漏规模和贸易规模较大,若欧盟以碳泄漏为由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面对欧盟碳关税的压力和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既要针对碳泄漏的敏感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应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谈判,强调碳排放消费国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转型争取技术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2021,43(4):652-668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资源科学》2012,34(12):2382-2389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106.58%),其次是中间投入结构(10.80%),出口结构的影响很小(2.62%)。对第二产业的SD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隐含碳大部分来自于重工业,其次是高科技工业、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而言,出口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对高科技工业而言,中间产品的投入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模拟评价中国各部门因碳价格引入所承受的短期影响,并量化评估为缓解能源密集型和贸易暴露型部门的竞争力影响所采取的补偿减缓措施的效应。分析表明,短期内引入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碳价格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严重损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承担了所有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本负担,能源密集型且高碳排放的行业因碳价格额外成本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和产出下降幅度更大,贸易暴露型部门如大部分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缓解措施模拟情景下,对关键部门的减缓效应达到原竞争力损失的70%左右,降低了对价格、产出和出口的负面影响,但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有所削弱。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部门的成本承受能力、需求价格弹性及对不同碳价格水平的反映程度进行调整,制定合适的碳价格策略或采取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模拟评价中国各部门因碳价格引入所承受的短期影响,并量化评估为缓解能源密集型和贸易暴露型部门的竞争力影响所采取的补偿减缓措施的效应。分析表明,短期内引入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碳价格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严重损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承担了所有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本负担,能源密集型且高碳排放的行业因碳价格额外成本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和产出下降幅度更大,贸易暴露型部门如大部分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缓解措施模拟情景下,对关键部门的减缓效应达到原竞争力损失的70%左右,降低了对价格、产出和出口的负面影响,但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有所削弱。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部门的成本承受能力、需求价格弹性及对不同碳价格水平的反映程度进行调整,制定合适的碳价格策略或采取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并且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需要发挥市场化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完成达峰目标。本文通过构建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模拟评价各部门因碳价格引入所承受的短期影响,并量化评估为缓解能源密集型和贸易暴露度型部门的竞争力影响所采取的补偿减缓措施的效应。分析表明,短期内引入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碳价格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严重损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承担了所有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本负担。能源密集型且高碳排放的行业,碳价格额外成本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和产出下降幅度更大,贸易暴露型部门如大部分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缓解措施模拟情景下,对关键部门的减缓效应达到原竞争力损失的70%左右,降低了对价格、产出和出口的负面影响,但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有所削弱。因此,应结合不同部门的成本承受能力、需求价格弹性及对不同碳价格水平的反映程度进行调整,制定合适的碳价格策略或采取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申明中,中国宣布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届时诸多行业的众多企业将被纳入强制减排的行列,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已从宏观治理向微观减排逐步过渡。企业作为减排主体,对自身的碳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对碳排放配额进行有效的交易已成为应对全国性碳市场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背景,构建一个由部门主导的碳管理系统,以期帮助企业完成履约、实现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模拟评价中国各部门因碳价格引入所承受的短期影响,并量化评估为缓解能源密集型和贸易暴露型部门的竞争力影响所采取的补偿减缓措施的效应。分析表明,短期内引入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碳价格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严重损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承担了所有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本负担,能源密集型且高碳排放的行业因碳价格额外成本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和产出下降幅度更大,贸易暴露型部门如大部分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缓解措施模拟情景下,对关键部门的减缓效应达到原竞争力损失的70%左右,降低了对价格、产出和出口的负面影响,但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有所削弱。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部门的成本承受能力、需求价格弹性及对不同碳价格水平的反映程度进行调整,制定合适的碳价格策略或采取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0.
唐建荣  廖祥宾 《资源科学》2014,36(12):2560-2568
通过文献比较,结合江苏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测算了2020年江苏省能源供需及相关的碳排数据。基于碳夹点图解技术及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的限额目标,通过碳夹点复合规划,计算2020年江苏全省在碳排总量约束下的最少清洁能源需求量、化石燃料分配额及对应的碳排放量;兼顾各行业的碳排放约束,合理分配各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及碳减排任务。结果表明:为满足各行业能源需求与碳排放约束,平衡"能源碳排逆差",江苏省清洁能源比重必须不低于42.63%。与清洁能源占比不到10%、煤炭占60%以上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相比,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压力巨大。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无悔减排"战略,推动能源供应、消费、技术及体制革命,摊薄高碳"锁定效应",破解能源"结构困境",是江苏省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双控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日益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重要指标之一,以及中国外贸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本文从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内涵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认识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结论表明:伴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排名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并且进入较高位次;然而,中国服务贸易相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却仍然处于本文所选样本国(地区)的"均值"水平。上述事实表明,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内涵仍然偏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任务不仅在于"量"的扩张,更应注重"质"的提升。立足现实比较优势,抓住后危机时代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战略机遇,是实现中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和提高技术内涵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阮敏  简泽 《科研管理》2020,41(6):109-118
与其它经济体比较起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出口参与率。现有研究认为,贸易成本的下降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呈现高出口倾向的主要原因。与这个视角不同,本文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国内市场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倾向的影响。在这个新的视角下,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企业层面的出口倾向正相关,因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出口;(2)在经济机制上,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通过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出口;(3)国内市场竞争不仅在扩展边际上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出口,而且在集约边际上促进了企业出口强度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增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因此,我们促进出口的政策应该更多地转向以培育竞争性市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高静  刘国光 《软科学》2016,(6):53-56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采取进口国投入产出技术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测算了在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对主要贸易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碳排放强度,比较了现有的几种测算方法下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加工贸易下影响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原因。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中国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状态导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越低、中间投入占比(interput1)越高,中国的出口碳排放和单位碳排放强度越低。加工贸易进口令中间品生产污染转移至国外,降低了中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强度,验证了中国的"污染天堂"理论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测算2000—2010年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各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000—2007年间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百分比超过了50%,说明超过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3)各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隐含碳总量呈上升趋势,应提高主要出口隐含碳部门的生产技术,或选取恰当的可替代品进行生产并出口,以有效减少因出口而增加的国内碳排放;(4)规模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而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洪 《资源科学》2016,38(12):2326-2337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两国1996-2010年间的创意产品贸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创意产品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远大于日本。通过进一步的行业分工分析发现,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工艺品、设计等创意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视听、音乐等创意元素较多的行业的竞争力并不高,且多个行业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而日本除了少数几个创意产品外,各行业的竞争力均较弱。最后,从加快集聚区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树立创意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献金  李妍芳 《资源科学》2012,34(2):301-30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祥霞  王锐  陈学中 《资源科学》2015,37(2):280-290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法和2001-2012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更快;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且少数产业部门集中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碳排放。为了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本文以贸易差额、生态环境差额和碳排系数为依据进行了产业归类,提出了绿色贸易转型的相关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