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  相似文献   

2.
心存敬畏     
黄明 《山东教育》2005,(1):20-20
最初喜欢上余秋雨,是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呼过瘾;而后又读了他的《文明的碎片》,逐感到一个新的散文时代来临了。自此我对余秋雨一直心存敬畏,以致对自己涂抹的那些“散文”惶然不忍再读。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我对余秋雨的敬畏,其实是他用敬畏的心情所描述的那些更令我敬畏的中国文化——那山、那水,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4.
心存敬畏     
最初喜欢上余秋雨,是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呼过瘾;而后又读了他的《文明的碎片》,遂感到一个新的散文时代来临了。自此我对余秋雨一直心存敬畏,以致对自己涂抹的那些“散文”惶然不忍再读。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我对余秋雨的敬畏,其实是他用敬畏的心情所描述的那些更令我敬畏的中国文化———那山、那水,那庙宇宫殿、山林隐士、文化巨擘。读秋雨的散文,就是随他一起领略和膜拜精深博大、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但是,当我读到他的《行者无疆》时,我突然觉得无聊了。那个曾经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怡红 《现代语文》2007,(2):122-122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8.
尘衣 《初中生》2007,(4):4-8
我惊讶于他的山水画。我看到他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黄山图》。当时,我讶异半天,想,山居然可以这样画——几笔疯狂的粗墨,山的旷达悠远就尽显其中,而那细致入微的迎客松,又为此画增添了如许逼真的细节——真是让人叹服。后来印象深的还有《千里江陵》《上善若水》等,《离骚》更是极致。这是我对他画作简单的理解。再后来,他的散文让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许多。正如他自己愿意听到的:他的散文比他的画更好。我就这么喜欢上了他,这个多么可爱的老人——黄永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袁先行我早就认识,但他的作品我却读得不多。1994年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过他的一个短篇《营救》,留下了初步的印象。1997年又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到他的一个短篇《影子》,引起我对他的注意。最近又在《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上读到他的新作《还魂》,  相似文献   

10.
我们熟悉史铁生,熟悉他那篇用青春写就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倾听过他在《我与地坛》中灵魂的喘息声。读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求甚解,也不能一目十行。我们的目光会艰难地在他的一字一句间爬行。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明月清风,也绝少出现眷暖花开。他的作品负载了太多的人生的苦难。写作,对有的人采说是谋生的手段;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的方式;而对史铁生采说却是灵魂的需要。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浮躁的坛的永久的安慰。有人说。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林 《上海教育》2009,(11):59-59
诗人艾青说:“中国新诗是新时代的产物,新诗的崛起,诗体的解放曾经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开路先锋。”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引入了较多的新诗篇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舒婷的《双桅船》、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等。我在对这些作品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13.
电饭堡乐园     
《学生电脑》2007,(2):2-3
我是在2003年开始接触《学电》的,一看到它就觉得不错。便一直订购到小学毕业。直到今年,我才又开始订阅《学电》。又一次看到它时,就觉得《学电》变化好多哦。页面变大了,页数增多了,内容更有趣了,还多了一本小手册……  相似文献   

14.
王婷 《教育文汇》2012,(9):52-53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心培养他对历史的兴趣,渐渐地,他迷上了历史书籍。《清朝十二帝》《成吉思汗》《三国演义》《史记故事》《中国(世界)五千年》……只要拿起这些书,他就看得十分投入。转眼间,孩子六年级了,瞅瞅他的书柜,历史书籍占了近大半,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却不多。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代表作《道士塔》,打破了中国散文传统的结构布局和叙述轨迹,以貌似独立成节而又存在情感逻辑关联的单元故事结构全篇,开创了散文形式上的新格局。同时,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和虚构想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并以"格式的特别"深刻表现了他对文物被肆意"破坏"和"出卖"的强烈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2005,(1):14-20
有一些人,总是充满着诗意与激情。别人爱看世界杯和NBA,他爱看《西游记》和《读者》;别人爱聊谢霆锋和蔡依林,他爱说鲁迅和余秋雨;别人爱侃服装和连续剧,他爱谈名著和美文。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现代文学作品讲课大赛”,当我看到抽到的是《药》时,心里非常矛盾。其实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很希望学生由于我的引导从此和鲁迅先生结缘。但我又很怕给学生讲先生的文章,他的深刻思想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与学生认知的差距,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18.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9.
秋雨人生     
从来没有一位作家让我感觉如此沉重,只有他——余秋雨教授。很早就散乱地看过余秋雨的几篇散文,那时的我思想还很幼稚,不能够对它作出什么评价,惟一的感觉是读了他的文章,我高兴不起来,心里感觉很压抑。而这种压抑又转化成了精神上的一种重负。直到如今,当我再读《文化苦旅》时,仍不能放下这份沉重,大约将来也不会。初读《道士塔》,我心里充满的只是气愤,如此之多的宝贵文物竟被一个小小的杂毛老道出卖,使我义愤填膺,恨不得上前端老道几脚骂他个狗血喷头才解气。再读时,我却想哭。那是一种文化的流失所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痛,…  相似文献   

20.
上个礼拜天,我准备好鱼饵、鱼竿,兴致勃勃地前往离家不远的水库钓鱼。说到钓鱼,我就想起了大作家余秋雨先生的《垂钓》。他在文中把垂钓说成是同大海谈判,真有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