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3.
我是《学语文》杂志的忠实读者,期期必看.篇篇必读,并积极地做刊出的测试题。如果《学语文》杂志一天没到,我就翘首等待,度日如年。  相似文献   

4.
《少年月刊》2013,(12):F0003-F0003
我一直都是《少年月刊》的忠实读者.我最喜欢“星星姐姐”这个栏目.她帮助我们答疑解惑,解决心理问题。改版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仑拦目的内容加长了好多,也更加贴近我们了。  相似文献   

5.
《少年月刊》2010,(6):63-63
日前.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少年月刊》杂志主编陈希学撰著的节日活动朗诵诗集《少年献词》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批评家和青年儿童文学学者.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谭旭东先生为本书作序。  相似文献   

6.
“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是十年前《中国青年》登载的一篇题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报道的一个14岁少年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个花季少年在自杀前一天写给他父亲的遗书,说明了他为什么要自杀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胡彦斌     
《音乐世界》2010,(2):23-23
金融危机下,胡彦斌带着《失业情歌》前来救世.“胡氏情歌”温暖了很多人的心。曾经唱着《我为歌狂》的少年.如今已是情歌天王了。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9.
两个马师傅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的精神仍然在底层——与王手的对话》.见中国作家网)解决问题是人们赋予小说额外的负担,却往往成为判别小说优劣的尺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篇少年小说《卤蛋之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相似文献   

11.
享受慢教育     
慢一些共沐书香 我的母亲是教师,常年教毕业班,整日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就是家务。她给童年的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陪伴我的只有那一本本杂志。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忘记了一切……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长大了会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但爱看童话、爱看儿童刊物的习惯倒是从小养成。小学时代,有那么多的刊物陪伴我:《小学生周报》、《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童话大王》……但真正要说最有感情的,首推《小火炬》。  相似文献   

13.
想到这个题目.我颇有些踌躇:借用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体会,是不是糟蹋了这位圣人的文字?沉思良久,我认为不是,因为把《湖北教育》这本杂志喻为我成长路上的源头活水,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4.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轩辕剑三外传天之痕》字拓 神器:轩辕剑 特点:最强力量 提及轩辕剑,当然首先想到这位手持黄金的少年,顷刻间就将数万军马消灭殆尽,令人闻之色变。外表冷酷,却以一人之惫统揽大局,其魅力和实力都无人能及,也惟有他才能驾驭轩辕剑的神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话     
提起中国.人们往往想到北京,想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想到中国的风景名胜……而有人想到了别人不太关注的内容.还以此命名唱了一首备受关注的歌:《中国话》。  相似文献   

17.
高虹(以下简称高):你从小就喜欢语吗?郭斯旸(以下简称郭):是的,因为受到家人的影响,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书,当然那个时候只是看看画报、小故事什么的。上学后我就经常订阅《萌芽》、《东方少年》、《少年艺》等刊物。高三学习忙了,但是我还坚持看《读》。  相似文献   

18.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最向往的就是家中最高大神秘的地方——书柜,那里有父母最引以为傲的资产:他们收藏的嘲书籍。上学后,《儿童文学》、《读者文摘》走进我的生活,再到后来的《红楼梦》、《西游记》、《简爱》、《悲惨世界》等中外名著,阅读一直陪伴着我的童年、少年时光。一片懵懂中,我开始初尝阅读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职校生》2006,(4):3-3
1.我喜欢看书,喜欢写作。《当代职校生》是我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给我带来快乐,让我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到《当代职校生》,因为它给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它上面有许多先进人物的事迹,教会我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困难,可以说没有《当代职校生》就没有如今潇洒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