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确理解意义是语内交际(intralingualcommunication)和语际交际(interlingualcommunication)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意义是什么?普通人和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自然有别。本文认为,运用社会符号学的观点把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做法值得推崇,并且具体论述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不同层次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在综合技能课中采用交 际法教学的几项课堂活动,对这活动中来用的角色扮演(role-play)、小组讨论(groupwork)、 对子活动(pairwork)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对好的效果作了肯定,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 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语际转换是语言符号之间的换码,语言符号有其内在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际转换的模式;同时,有效的语际转换又受文化机制的制约。语言符号有其普通性、粒散性、任意性、相似性等特征,同时,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渗透性、兼容性等,所有这些因家都制约着语际转换进行,又使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成长》2007,(8):84-84
据美国2007年6月出版的《睡眠》杂志介绍,如果你认为睡熟时不可能进行性交的话,那你得再三思考一下。美国明尼苏达地区睡眠紊乱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近日研究了至少11种与性有关的睡眠紊乱,被总称为“睡眠性交(sexsomnia或sleepsex)”。  相似文献   

5.
张耘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9-111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是语用失误的两种类型,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可以阐释这两种类型的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即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言语交际的任何一方对语言与交际语境等因素(诸如语言使用者以及物理、社交、心理世界等)的动态顺应忽视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由于民族杂居和民族交流,出现了“双语现象”(bilingualism).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历来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汉语已成为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及语言文字概况、各民族使用语言的基本状况、民族语文政策和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学的有关规定以及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进行双语教学、实行双语制,不仅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交流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7.
从语境对语言所产生的作用看,语境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不同。显性语境的作用是:(1)直接传递信息;(2)引导人们准确理解语义;(3)检验话语的合格性;(4)及时反馈信息;(5)随时调节语境气氛。隐性语境的作用是;(1)间接地表现言外之义;(2)影响交际对语言的选择和调节;(3)影响语言形式的特点:(4)影响语言的风格;(5)影响语言的交际效果。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显性语境可以把握隐性语境义,依据隐性语境义可以了解显性语境义。  相似文献   

8.
非语言行为是人类交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类际中起教语言交际无法替代的作用。本讨论了非语言交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际语用失误三个方面的研究方向,结合实例分析了语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和成因,提出语际语用失误研究在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语际语言交际的失败与成功备受各界关注,尤其是英语教师和学生。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对语际语言交际的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从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之比较、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教学、课堂交际活动等几方面对与时俱进,探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新途径这一论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教学同仁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一提出、很快就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共鸣和反响,“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流派”逐渐形成,曾一度被奉为金科玉律,似乎外语教学不谈交际便是落后。 在这种形势下,外语教学一反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至少二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语际语用失误三个方面的研究方向,结合实例分析了语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和成因,提出语际语用失误研究在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个“笔误”(如果能够称为笔误的话)可以逃过不少人的锐眼;章的作,审稿专家,责任编辑,还有不少英语专业大四的学生,本中用来对比的两个句子仅有一个字母(而不是一字)之差,而它们的意思及所属语法范畴相差甚远,因此语言学习和使用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甚至一个字母的细节差异,以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失误(to avoid communicative failure)。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进行全面的训练,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语言首先是有声言语,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培养听说能力有助于巩固读、写能力。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搞好听说能力的培养,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说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和提高。外国学者布里斯(w.M.Rirvers)曾经作过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于听(Listening),说(Speaking)占30%,读(Reading)占16%,写(Writing)占9%。由此可见,听、说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陷入困境,处于相对低谷时期。主要原因是:书价猛涨,经费匮乏,空间紧张。笔者就此大胆地提出了“馆际互换”的设想,并明确指出“馆际互换”应在藏书剔除(剔旧)的基础上进行。此文以充分的论据论证了藏书应该剔除,进而论证了“馆际可以互换”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试图以“馆际互换”这一手段作为图书经费紧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实,确切地说,“语”(口语)比“文”(书面语)更能体现它的交际作用,口语更便捷、更常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更是一个人能否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8.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canical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除了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有趣味性,还必须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其中。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活动的表面现象,而是从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课堂活动的本质,力求寻找并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植烟年限的烟草根际土壤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浓度的土壤水浸提液处理,分别对莴苣和烟草进行生物测试,同时用2g.mL–1的正已烷、乙酸乙酯、氯仿、丙酮和甲醇5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根际土壤浸提液进行化感潜力评价;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所含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1)烟草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和烟草胚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双重浓度效应,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2)浓度为2 g.mL–1的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对莴苣和烟草胚根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正已烷、氯仿、乙酸乙酯土壤浸提液基本上无抑制现象。(3)鉴定了不同种植年限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种植1年、种植3年的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中存在烷烃、醇、酮、酸、酯、酚、萜烯类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反语(Irony)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字面上与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恰恰相反,是一种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来取得讽刺、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本文借助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指出反语理解是一个多维推理过程。反语交际发生时,听话人会结合认知环境,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不匹配、有悖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在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代表说话人的某种批评性评判或评价,进而推断该话语是讽刺性话语:传递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甚或幽默等态度。其次,交际者的心态,语气、语调也能帮助听话者识别反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