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的色彩是装饰性的。国画是以墨为主体的,黑是它的主色。墨在国画中可以替代各种色彩。这种主观的色彩,它主要是反映作者的思维,为传达意境而变色的。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的随类赋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同时中国画用色也包括作者的主观意象色彩属性。宋元以后,中国画色彩向水墨转变。如何认识古人和现代画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用色差异。成为品鉴中国画色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色彩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是研究中国画绘画观念、形式语言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发展演绎,可以大体概括为:由丹青重彩———以墨当彩———融通中西。文章着重分析了西方绘画色彩与中国民间绘画色彩对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运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色彩运用要注重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调制、自然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关系和设色技法等要领,探索中国画用色的新途径以充分体现中国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春娥 《文教资料》2011,(34):99-100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与运用,是画家情感表达与时代特征的体现;同时,色彩是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之一.也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特有的设色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色彩弱化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追寻中国画发展过程中色彩观念的衍变脉络,再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从哲学思想、艺术观念、艺术技能和作画原料、工具等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画色彩弱化的原因,才能更新观念,强化创造精神,大胆研究利用新的工具和颜料,适当改造西画颜料,开拓中国画的读者领域,使中国画走出文人创作和欣赏的狭小范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色彩观念和历史演变的剖析,以及中西不同色彩观的比较,探讨中国绘画意象色彩在当代中国画创新中的拓展,阐明色彩革新是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8.
色彩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至关重要。它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引起人的联想和情感共呜,并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绘画艺术如果离开色彩的参与便会显得苍白而缺乏生机。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国画在色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一、传统中国画色彩问题纵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唐代以前相当重视色彩的运用,较为突出的是盛唐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无论在人物、花卉、以及青绿山水方面都有较高的色彩运用技巧,画家的色彩表现意识和表现欲望十分强烈。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作品,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浓艳强烈色彩斑烂,又不失端庄典雅协调统一。李思…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中国画的观念和材料的变革论述,阐明走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需要新的绘画语言,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色彩观念和材料语言,丰富中国画色彩语言是重构中国现代山水画色彩体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中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在世界画坛上享有高度赞誉,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就源于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不同时期的画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都有他自己的特色,这些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中国画之魂,让中国画的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以色彩融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使色彩在山水画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性又具有中西方色彩鲜艳、华丽的装饰性的现代山水画新样式,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意象色彩是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国哲学思想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色彩文化体系,是艺术家用色彩创造出的心物相契、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色彩运用体系。中国画的色彩经历了一个由色墨并重到水墨为上再到色墨并举的演化过程。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应该明确意象色彩的价值,色墨并重、随情赋色应是当代中国画的色彩之路。  相似文献   

13.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形成因素(即形成色)之一,在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实践中,色彩似乎被当作一个“弱项”,长期被轻视与淡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拟采用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历史作详尽的论述。并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丰富了中国画色彩。由于中国山水画有强烈的时令感,色彩在表现四时、节令、时辰、情调气氛时又最为明显,所以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色彩表现研究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四川美院中国画系近年来在观念、材料意识形态诸方面对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改革,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水墨样式的既有独特风格和形式感的新形态画风。这种由水墨而色彩、由宣纸而布面的形式转换,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一种提示,中国画应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一种开放的大中国画观念中进行多方位探索,以此来实现中国画真正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令世人惊叹。中国画是介于水墨和色彩之间的表现,它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如何对西方色彩观和中国传统墨与色的理解和运用。许多艺术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色彩大规模地进入了水墨画,打破了由宣纸、毛笔、水与墨构成的超稳定结构。处理好墨与色的关系是中国画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三章工笔人物画研究第二节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一、色彩的原则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这说明,中国画色彩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进行描绘的。因为一个物体的色彩,在自然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周围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纯度。而中国画要求净洁明快,如果太多地追求环境色,必然忽视固有色,就达不到净洁明快的目的,这正是有别于西洋画的地方。但是,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将传统色墨与自然色光紧密结合,突破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的用色模式,极大的张扬了中国画色彩魅力,这是张大千融合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整体色光观念下的独特用色方式。水、色、墨是色彩的主体,色与墨的浓淡、轻重、虚实变化是色光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明暗、黑白灰关系的说明。这种通过主观感觉筛选之后综合交织出来的总体印象符号化的色彩、色光观,是泼墨泼彩山水画超越现实又存在于现实、不似而似的具有极强审美内涵的高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谢赫的“六法论”之一“随类赋彩”的认识,认为中国画色彩的讨论与应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步创新。  相似文献   

20.
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画魅力特点之所在,也是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中国画上的形象,大都以墨线为主体,所以笔墨技巧是衡量一幅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认为,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是:笔、墨、气息神情、风韵格趣四者俱全,以笔为骨骼,墨和色彩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志。笔墨协调一致,笔中见墨,墨中见笔,一笔下去,既有笔又有墨,墨以笔出,笔止墨中,笔墨气韵格趣融会贯通,浑然天成。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其笔墨特点和成就,可概括为一下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