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恶法亦法”这一法哲学观点的支持论点和反驳论点。“恶法亦法”观点主要来源于苏格拉底的申辩、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相分离学说”、拉兹的实践哲学理论上的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恶法亦法”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自然法学派的法律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想;在我国“恶法亦法”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常情”、“常理”的挑战。“恶法亦法”的最终问题是哈特提出的恶法是法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遵守,本文最后讨论这种论点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3.
富勒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建构。他独辟蹊径,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法伦理思想。与实证主义法学比较,富勒法伦理思想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即:坚持应然与实然的一致性;坚持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提出合法性原则人性前设的低限度要求;主张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主张"恶法非法"。  相似文献   

4.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1920年直皖战争结束到1926年奉系进入北京,李大钊领导国共两党北方组织联合北京自由知识界、国会进步议员发动了一系列游行、请愿活动,呼吁废止袁世凯时期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等打压舆论、侵犯人权的恶法,并最终在国民军进入北京后取得了胜利。这是李大钊与中共党组织领导法制改革的成功尝试,也是中国法律进步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法学家们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法律,但视角不同,导致各自的“活法”内容有差异。庞德的理论观点是研究“活法”的开端,埃利希的理论则是研究的重点。庞德肯定了除国家制定法之外,还存在着法官法,法律和道德很难严格区分是法官法存在的原因。埃利希认为法的真正渊源是社会而非国家,许多保证社会秩序化的行为规则都是法。“活法”理论认为法源于社会有其合理之处,盲目扩大法的范围和法律的变动性,有其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中心,对于近代国人尤其是青年的道德水准深感忧虑。他坚持"国学"教育是保持"国性"的良方,是提升和锻造青年道德情操的必由之路。他赞成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但主张实施"保持国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法治主义的道德底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的治国方略的提出,不但是我国治国 方略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法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它促使我们再度关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这一法学基本问题,并且重新审视实证主义的法的观念,我们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不仅仅是指道德和法律之间相辅相成,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更主要的 是指法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法是恶法,而恶法不是法;没有道德为基础,只能有“以法治国”,不可能有“依法治国”,法律主治只是一句空话,实证主义法学主张将法律与道德区分开来,这固然可以避免道德的绝对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主权者在立法上的专断,开放的法律应该既排斥一切道德专断,同时又以开放的道德作为基础,这是避免主权者的法律专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校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已越来越引起我国法学教育界的关注。选择创建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大学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特点,逐步建立其完备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社区"法律诊所"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1.
传统法学理论认为,行政权力本位是行政法有别于其它部门法的突出特征,这构成了人们思想认识和法律精神上的一大误区,它实质上是封建传统人治思想的遗留,必然导致权大于法,甚至行政权力腐败,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格格不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审视这一误区带给我们行政立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正本清源,重新确立行政法体系的本质所在,已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法治社会要求要从根本上走出这一误区,重建“民众权益本位”的行政法,有效地将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之下,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激励”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高雅琳 《考试周刊》2011,(83):238-239
法与道德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法只约束人的行为,而不能约束人的思想。法律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法律来取代道德。  相似文献   

13.
“法律基础”教学必须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教学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这是法学教育解析正义这个不可或缺的使命所要求的。因此,在“法律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以法律意识的培养为根本的法律教学联接法律与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了“活法”概念。卢埃林认为:法律是官员关于纠纷的行为;弗兰克认为:法律并不是“书本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活法”概念向人们揭示了:影响人们行为、决定司法审判的不仅只有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成文法和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所创之法(判例法),社会现实的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甚至人们的感觉情绪都对法律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活法”将“法律”概念泛化,与其他社会规范混同;法律的“意义”并非必须期待“活法”来填充,现行法(实体法)已具有“先决强制力”;官员行动并不等于法律规则本身,而只是适用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概念法学受到了法律学人的质疑和批判。但与其说是理性反思和批判的结果,不如说是对西方法律文明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所得结论的移植。在我国法内正义与法外正义、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冲突时,应以何者优先?回答不宜以“恶法非法’’为由.否定实在法的效力。面对法律权威、法律信仰尚待确立的中国法治现状,认真对待概念法学是法律学人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是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基础知识的综合,不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法律基础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成为高校“两课”中一员,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地价与房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地价是形成房价的重要要素之一,地价与房价的变动存在极大的相关性。研究从地价房价比出发,对地价房价比的数据和线图分别进行了分析,简要阐述了我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地价原因,而后进一步理清"招拍挂"制度促进地价上升的不合理因素,说明控制房价要从改革"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做起,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发展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这一命题的基础就是把法律与秩序等同,这就忽视了法的自我衍生功能而认为国家法的无用。在把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一个命题的比较后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法律发展的关键,尽管这个结论也是现象性的。  相似文献   

20.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