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读萧甫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解》(载《大庆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新解》),觉得见解虽新,但论据不足。对此本文想谈一点看法。《新解》称此诗“主要是咏雾,不是咏雪”。其理由是“这种描写实际上与北方冬季的雪天景象不符”,因为“风雪天是不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景象的”。所以《新解》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非是以梨花喻白雪,而是描写的树挂。”并进一步解释说:“在北方冬季的雾天里,一般树挂从傍晚开始,随着入夜气温逐渐降低而不断加厚,翌日早上所有的树木都被上了一层晶莹…  相似文献   

2.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3,(11):21-21,18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3)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4)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5)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6)一犤犦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B梨花的白色…  相似文献   

3.
《家长》1997,(3)
一、清洁分5%二、基础知识25%1.看拼音写汉字。3% d夏yd you xidn qidn fo hou ydng2.查字典。4%卜,“.本尸 (一)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亮,在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在我们身上。┌────┬──┬───┬────┬─────────┐│要查的字│音序│苟二首│除部首外│在词语中的意思,用││ │ │ │ 有几笔│“丫”表示 │├────┼──┼───┼────┼─────────┤│井然有序│ │ │ │(1)次序(2)排次序 ││ │ │ │ │(3)开关的(4)序文 │├────┼──┼…  相似文献   

4.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立意新、构思巧、结构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上乘的好作品。笔者认为:教学《驿路梨花》一文,若紧扣“五四三二一”,就能提纲挚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下面分别作简要阐述。五件好事(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助人为乐”来展现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文章重点写了五件好事:解放军建盖小茅屋;解放军走后,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粮到小茅屋;“我们”和瑶…  相似文献   

5.
我想有个家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喜鹊,和朋友们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清晨,我们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捕食;晚上,忙碌的一天结束了,我们举办月光舞会,又唱又跳,高兴极了。可是有一天,一群人带着可怕的电锯来到我们的家园,砍倒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大树,我和小伙伴们只好含泪离开了家园。  相似文献   

6.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文。我们认为,怎样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和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人物高尚的心灵美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围绕重点、难点来教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讲解了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收复西京》,着重讲解了“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诗的含义和诗人写诗当时的情怀。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讲解课文之前布置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自查字典;又布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7.
读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那宛如一片白雪怒放的梨花,那梨树林边的草顶泥墙的小屋,那建造和照料这小屋的解放军战士、哈尼姑娘、瑶族老人……仿佛一切都活跃在我们眼前,恰似梨花的阵阵馨香沁人心脾.《驿路梨花》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是一首弘扬时代新风尚的颂歌.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般是这样讲的:一只帆船渐渐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显然,“日边”一词被解释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笔者感到,这样解释“日边”,与“孤帆”行驶方向不符。   据史料记载,李白这首《望天门山》是在安徽当涂时的作品。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白曾经做过唐肃宗的哥哥—李磷的幕府,后李磷因事遭难,李白遭株连,获罪流放夜郎。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刚行至湖北,朝廷特赦,因而获释。李白认为自己无颜回故乡、回京城,只好去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这首《望天门山》写的就是这次乘舟东下所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那一轮明月.是从《诗经·陈风·月出》篇升起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它圆在汉魏六朝的城郭之上.在刘宋谢庄的《月赋》、齐梁沈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相似文献   

10.
《驿路梨花》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全诗如下: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  相似文献   

11.
《驿路梨花》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质朴。教这样的课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让学生学一点构思技巧,以提高写入叙事的表达效果。《驿路梨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应当充分利用。在《驿路梨花》之前,学生读了《老山界》、《一面》等记叙文,学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和《观察和记叙》,有了一定的记叙文的知识。学习《驿路梨花》,可以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长远:一是给戏曲、小说、诗歌的创作,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发挥的空间;二是一些诗句被化用,尤其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句,启发文人创造出“梨花”与“杨妃”互喻的表达范式,成为吟咏梨花诗词中的常用典故.“梨花一枝春带雨”也被词人用来抒发离情别绪,有“梨花雨”、“梨花枝上雨”、“梨花春雨”、“梨花泪”等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读了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真有一种“映日梨花别样白”的感觉:那盛开的梨花,香气四溢,纯净爽心;那纯洁质朴、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心灵如同梨花一样洁净美好。这梨花,白得纯洁,白  相似文献   

14.
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梨花真情在。赏《驿路梨花》,品“三味”真情。一、“三惊”吐真情。山很陡峭,“一座挨一座”,树林很茂密,而且又正值“夕阳西下”之时,“我”和老余正着急今晚住宿的事,突然发现了“梨花”,进而出现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这是一“惊”,是“我”和老余发自内心的惊  相似文献   

15.
《挖荠菜》导语:同学们,你们吃过荠菜吗?也许在座的同学对荠菜不以为然,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荠菜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挖荠菜》,看看我国女作家张洁为什么对荠菜会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件珍贵的衬衫》导语:衬衫,我们几乎每人都有,可以说很普通,但课文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它珍贵在何处呢?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件衬衫来反映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导语:《驿路梨花》从标题来看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17.
忙碌了一天,晚饭后我们一家子齐聚客厅,开始了各自每日的共同课程——读书.这个时候,应该是我们家最快乐、最和谐、最“富有”的时候吧! 我刚拿出《悲惨世界》,就看见妈妈已坐在桌边,握着本《让你美丽的四十招》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8.
彭荆风作家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说过,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美好的感情,笔下的《驿路梨花》流露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驿路梨花》都可称得上一篇美文。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品味其美感。  相似文献   

19.
【案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山寨》一文有以下几个带有生字的词语:山寨、炊烟、七拐八弯、林遮树掩、青藤、汪汪。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寨神秘而美丽的景色,并配以声情并茂的描述:顺着七拐八弯的山路,我们在寻找山寨。抬头向山顶望去,只见山上升起了缕缕炊烟。爸爸告诉我,山寨就在那里。我们爬上山坡,山上到处林遮树掩。走进树丛,看,山寨就在这里!一大片青藤垂挂在屋檐上。从哪里进去呢?几声“汪汪”的狗叫声终于让我们明白,原来,山寨的门在那里。随着画面的推进,屏幕上依次出现“七拐八弯、炊烟、林遮树掩、山寨、青藤、…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0,(4):71-71
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五中八(5)班我和同学石吴妮在班里将《小读者》向同学大力宣传,第一天只有10个人向我借阅。第二天我们刚把《小读者》拿出来,同学们就立刻蜂拥而上。将《小读者》一抢而空,可怜我俩被挤到了桌子底下。下午我们又拿了24本《小读者》,仍是“供不应求”,忙得我俩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