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2.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和"德行"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或"德性"(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不等于他有道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的活动。"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而"德行"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变形记》问世至今,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总是把目光集中在推销员一夜之间变成甲虫上,强调作品对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那使人变成虫的力量”的认识。本通过对卡夫卡创作作品时思想情感状况的分析,指出该作品其实是作灵魂中“可怕的和恶心的”东西的艺术表现,作通过写出来而把它们从心底赶出去,从而获得灵魂的解脱和安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管理者"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对学院管理效果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等方面加以分析并进行阐述,旨在高校管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5.
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的主力军,在日常学习中和学生接触最多,其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非常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小学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班级管理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如何从现实的体制机制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从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从功利性目的与教育本质和人的长远发展目标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确有不少的困扰与无奈。今天,校长是学校教育的领头人,引领学校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发展,如果我们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相似文献   

8.
为了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近年来在语文教学领域内进行了"愉快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从愉快教育的根本目标谈起,探讨了愉快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原因,从四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愉快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即可以通过电教演示、创设情趣、表演课文、板书简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9.
奥康纳的小说《善良的乡下人》中,反讽渗透于小说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构造、意义生成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描绘了流行于南方社会的罪恶;通过透视女主人公信仰呈现悖逆的情景反讽,揭示了人的矛盾和精神困境;通过对于失乐园故事戏拟式的反讽,反映人之罪产生和人类生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匮乏。作者通过各种反讽手法说明宗教信仰的缺失导致人类生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惟有基督教才能救赎人的罪恶,拯救人的灵魂,帮助人类重建自己的乐园。  相似文献   

10.
"善"孕育幸福,滋生和谐;"善"升华德行,提升价值.认真把握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的核心思想,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真善美的洗涤;深刻掌握善的本质,会让我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作出德性的选择.本文首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的核心思想--善的研究,揭示善是人性得以存在的德行.其次详细作了关于善与德性的论述.明确了什么是向善能力和怎样进行德性的选择.再次进一步研究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界定、善的性质,从而得出幸福是行善的目标.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以善为价值哲学核心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来年高校的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冲突愈演愈烈,高校的内部矛盾也日渐激化,行政化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大障碍."去行政化"改革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机制和体制上的改变,让最本真的教育灵魂从附庸和被奴役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不卑不亢和独立自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精神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展示了人的自然欲求;基督教文化用爱的感召来消除人性罪恶,对于人性完美的追求建筑在忏悔和禁欲基础上,专注于彼岸的价值,在"原罪"与"救赎"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人的形上欲求;人文主义崇尚理智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反抗一切权威,既强调人的本能欲望与意志自由,又呼唤精神彼岸对于人的意义的提升,体现了人的理性欲求;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则看到人性的异化,以虚无和荒诞来界定人的存在并重新踏上人类灵魂救赎之途,同样蕴涵着人性关怀和反思的精神.不同精神维度的延伸与错综,展示了由生命意识的统一和谐与分裂冲突所体现的人类自我灵魂的挣扎,支撑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13.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4.
受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的影响,我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关注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才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它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本体论,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现实感性世界,从而把哲学本体论从以往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找到切入点 1.从身边发生的事件出发,根据教材编写找到学生兴趣点初中教材中将word放入了信息技术课本中,word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应用软件,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从枯燥的软件中解脱出来,通过生活或者其他的学科设计回到计算机课堂中来,让学生们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件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汪峰有一首热播新曲《生来彷徨》,也许人注定是这样,在各种事情上表现最多的是彷徨和不安,缺少的是自信和坚定,毫无疑问,人有惰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有一百种理由,说服自己去"逃避"学习;好在,一无所成的愧疚感将我从这种"彷徨"中解脱了出来,鼓起勇气努力改变以前的习惯,看着眼前厚厚的笔记本,想想自己这一年来巨大的变化…,我只想给那些还在"彷徨"中的人说一句:勇敢"动"起来,世界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试图进一步从数千年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反思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作出了非凡的成就.由于种种原因,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扬弃中,有时、有些地方我们走过头了,在对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的看法上,我们有过于偏激的一面;而国民教育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化处理就是一个显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管理者"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对学院管理效果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等方面加以分析并进行阐述,旨在高校管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9.
《红字》是霍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探索主体心理深层的“不可饶恕的原罪”。《红字》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清教思想及其根源值得梳理和反思,作品中反映的人性懦弱与人性罪恶,以及人的内心焦灼与灵魂的苦痛需要审视与诠释。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从传统问题解决的形式化训练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实验,经历了"探究一猜想一验证一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真正提升到了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