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2.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和葡萄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前代相比,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地继续扩展,葡萄和葡萄酒对经济化的影响也明显扩大。它们不仅是较为重要的宴请、赠送、上贡物品,也是为一种重要的实物税和商品。既是诗词歌赋、雕塑绘画的重要素材,铜镜、金银器、丝织品的重要纹样,而且在宗教图案中也有体现。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从葡萄种植和酿造产地、技术及其在经济社会化中的地位来看,仍然是一个继续发展的时期,而不是一个停滞或萎缩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新疆,传入内地是在西汉。唐代以前,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发展缓慢,直到唐代,才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晓丹 《文教资料》2011,(10):68-70
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东岸和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酿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西域,自西汉以后开始广泛东传.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业的发展。唐代以后,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是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技术的例子之一。葡萄文化是中西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作为从西域植入的植物之一,葡萄是较早而且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葡萄文化的渗入,对中国酒文化、美术、诗赋等都有影响,本文分析了葡萄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野生葡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早的葡萄酒发源地,据考证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种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的日益增长,加之葡萄酒文化的渗透,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喝葡萄酒,而且开始想更多的了解葡萄酒以及品酒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魏徵擅长酿造葡萄酒,其中隐藏着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汉代以来,粟特聚落、中亚僧侣将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一次传入中原。魏徵是内附高车部落的后裔,高车部落曾在高昌立国,逐渐接触农业生活,吸收了源自索格底亚那的葡萄酒酿造技术。高车王国衰落后,部落离散,人口内附北魏,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二次传入中原,其硕果即魏徵造佳酿。唐朝收复西域后,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三次传入中原,以后就普及开了。  相似文献   

7.
《葡萄酒与西方文化》是针对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素质,开设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总学时33,它是由当代农业发展与展望、法兰西精华、葡萄与葡萄酒历史、葡萄生产、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品尝与服务、葡萄酒美食与健康、葡萄酒与艺术、中国葡萄酒等9个讲座和2部相关影片构成。自1999年开设以来,分别在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开课,共开出7次,听课学生总人数2337人。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听课人次逐年增加(图1)。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清徐县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近十几年来葡萄采摘旅游发展良好,但也凸显出发展瓶颈问题。着重分析了清徐葡萄旅游现状,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了其在发展葡萄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指出其相应的发展对策,即确立清徐葡萄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定位、完善产业链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9.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小众的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概括而言,这专业就是教你怎么酿葡萄酒,涵盖了葡萄酒由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不仅仅要学习葡萄酒的知识(包括葡萄酒的酿造和销售等),甚至连葡萄的栽培技术也要学习。与之比较类似不过范围更广的,还有生物工程和酿酒工程。不过,并非所有的生物工程都教你怎么酿酒,准确地说,酿酒属于生物工程里的发酵与酿造方向,比如江南大学在招生的时候,生物工程后面是标注了"酿酒"二字的。  相似文献   

10.
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现酒品质量的感官评价和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两方面入手,运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法、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建立显著性差异检验、主成分、聚类分析、质量影响和论证等模型,并运用SPSS、Matlab7软件,得出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差异性和可信度,酿酒葡萄的分级,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最后分析并论证了葡萄、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葡萄酒综合品质的快速识别方法,研究采用近红外对不同产地、葡萄品种及品牌的葡萄酒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合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构建葡萄酒品质的快速识别模型.结果显示,所建ELM模型测试集对不同产地、葡萄品种及品牌葡萄酒样本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83.33%,91.67%和83.33%,效果良好.研究表明,近红外结合ELM可用于葡萄酒综合品质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唐代河东地区的葡萄及葡萄酒食用的考证,阐明唐代河东地区是当时全国葡萄及葡萄酒的重要产地,具有特别的葡萄酒生产及饮用风俗,体现当时河东地区葡萄及葡萄酒饮食文化多民族融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产业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是大家公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朝阳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发展迅速。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为葡萄酒产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的保障,但也暴露了如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教学与实践,谈谈个人对葡萄与葡萄酒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和葡萄酒的质量两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各因素和葡萄酒的质量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因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计算,给出了酿酒(红白)葡萄与(红白)葡萄酒的四个系列分级.其次,我们利用马克威分析系统得出线性回归方程,由“回归系数分析”表中的“显著性”可以得出葡萄酒中的物质与酿酒葡萄中的某些物质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蒙元时期中原地区葡萄酒的来源主要有西域朝贡、境内自产、商贾贩运、海外贸易等几种渠道,葡萄酒的酿造不仅使用传统的自然发酵法,还掌握了极为先进的烧酒技术。马奶酒是草原民族的特色饮料,决定马奶酒品质的高下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马乳搅拌的次数;二是马畜品种的优劣。蒙元宫廷和百官所需马奶酒主要由太仆寺负责生产管理,属于国家经营的社会福利。在蒙元宫廷中,葡萄酒和马奶酒的消费十分巨大,主要用于宴会饮用、帝王赏赐和宫廷祭祀等活动中,宫廷葡萄酒的时尚消费体现了蒙元政权积极吸纳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马奶酒的备受青睐则反映了其不忘国俗旧礼,始终保留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品尝和饮用葡萄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独特的葡萄酒文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葡萄酒的消费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渗透到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业飞速发展,葡萄酒消费更是在2014年跃居世界第一,葡萄酒文化也在我国消费者中广泛传播,开展《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葡萄酒专业人才理论和文化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极大地扩展了非相关专业学生的葡萄酒文化国际视野,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葡萄酒文化的良性传播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爱吃、爱喝、爱分享,这是判断是否适合葡萄酒这一行的一项标准;葡萄酒行业进入了战国时代,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Wine lover(葡萄酒专家)、wine educator(葡萄酒品酒师)和wine salesman(葡萄酒销售)——葡萄酒行业急需这三类人;至于葡萄酒种植和酿造,它们提供的机会少,大学生也不爱干。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8,(2):108-111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专业发展和产业进步至关重要,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必须及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提高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本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新疆本土葡萄酒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满足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新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结合我国葡萄酒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同时,构建了适应新疆本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葡萄酒专业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为日后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专业自述说起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想必你一定觉得很新鲜很刺激吧。这个专业在国内乃至整个亚洲都是惟一的,因而独具特色。不了解的人肯定会问:什么,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还有这样的专业?是做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