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李华 《青海教育》2007,(1):62-63
2002年《非物质化遗产教育宣言》指出:“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化方式,也是人类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非物质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大学作为人类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化多元;加强本土化基因认知的自觉;注重民族化的启蒙教育。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由于刚从中学步入大学,因此存在心理不成熟、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新生教育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认同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教育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同教育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更能激发新生的创造力。本文通过对认同教育在高校新生教育中作用、意义、措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4.
东盟一体化历经42年,"东盟认同缺失"成为东盟一体化进步的障碍。认同建构以建构主义为依据,与教育具有相互依存与影响的关系,教育政策通过制度、机制、规范等引导追求共同利益的不同国家协同合作。文献研究表明,东盟希望把保存东南亚各国历史、多元文化和遗产作为培养东盟认同意识基础,把高等教育政策作为认同建构手段,通过高等教育传播区域主义开放、合作、相互认同的思想理念,建构东盟共有文化知识和集体认同观念,培养年青人东盟意识,实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在国家归属感上体现出矛盾性,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弱化,以政治价值观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低效,迫切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在内容上要以民族历史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认同教育为重点,在方法上坚持课堂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多渠道渗透和多手段运用相结合、日常仪式教育和重大社会活动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主体认同与知识分享作为一种建构主义哲学范式,强调的是突出建构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外在的知识传授内化为参与主体的内在知识体系,进而完成自身知识和经验体系的建构过程。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存在重技术技能培训而忽视思想引导,重视培训的形式而忽视农民的实际需求,重培训效果考核而忽视培训过程的双向互动,重教育对象分类而忽视教师素质提升等弊端。因此,将主体认同和知识分享这种建构主义范式引入农民教育体系中,可以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实现农民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从而推进农民教育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的视野看:中国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向西方学习,而现今这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亦步亦趋,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过度认同客观上导致了民族认同产生危机。从历史的视野看:1949年之前的大学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境,民族认同空前高涨;1949年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大学建设中的民族认同出现了某种异化危机;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伴随后现代思潮对认同的解构,"认同什么"在事实层面成为一个真问题,民族认同变得可有可无。对此,中国大学建设需重视克服民族认同危机,在建设目标的定位、教育内容的选择、大学功能的超越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9.
开放大学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其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是对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在于制度、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少先队是党的少年儿童群团组织,是向儿童传播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依托。利用少先队的发展变迁、组织属性、教育优势等国家认同教育的天然基因,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建构以辅导员素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教育等为脉络的国家认同教育实践体系,可发挥少先队在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层面应有的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课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依据包含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5个类目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极为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含有相关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数量共有89个,占目正文和栏目总量的9.68%;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广泛,其中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其强调国民意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对公民身份、制度文化等内容涉及较少;注重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与物理知识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对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灵活的历史教学方法是对港澳台大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孔莹 《家教世界》2013,(2):60-61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国家栋梁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在认识和情感上最大程度地对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达成认同和接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摆脱传统的语言形式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包括目标导向机制、过程形成机制和实践转化机制。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强化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导向,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体系,提升政治认同的教育实效,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文化认同是对教师开展文化领导的前提,也是发挥大学文化管理功能的基础。本研究表明,教师对大学文化比较认同,对大学的校史、办学理念与目标、大学倡导的价值观、校风、教风和大学校训等比较了解,大多数教师比较赞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观,对自己大学的历史文化拥有较强的文化自豪感,大多数教师都能主动维护学校的形象与声誉,积极践行学校的校风、教风,但教师对校徽、校歌等了解不足,对校徽、校歌的情感认同和对校训、校歌的行为认同程度偏低。人口学变量对教师的大学文化整体认同及其三个维度的认同有不同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认同,高校需要重视对教师的文化领导与文化管理,利用好故事这一载体进行文化传承,加强大学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重视对教师开展校训、校徽与校歌等典型优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整个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大学教育又对中学具有导向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两者之间的衔接也不够紧密,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割裂,导致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是大学教育能否被认同的关键因素.从规则认同的概念出发,推出规则认同是大学生课堂教学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得出心理认同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认同现状的特征以及与北京、上海发达城市的差异比较进行研究.旨在使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效能感和职业认同的定期总结,透过结果分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实效性、积极性,拓宽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全面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现状,发现被调查者的文化认同以母语文化认同为主,但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某些西方文化价值存在片面了解,对某些西方价值观念认同度较高。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母语文化输入、母语对英语教学正迁移作用、英语能力提升、英语教学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母语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