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公共事务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的旧格局,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单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公共事务的新形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责任分担,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外优秀的公共理论和经验,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对我国当前公共事务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可以从改革政府组织、提高政府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作用和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等途径,寻求更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治理多元化模式,最终达到推进我国公共事务稳健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思念 《考试周刊》2012,(9):188-190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某个特定的政府(国家和地方)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实现政府公共管理根本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向公众之间的利益协调和信息共享,进而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一种管理活动.这就要求政府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注意透明化、公开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面对各个领域出现的公共危机事件,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危机的应对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证。通过对2008年1月发生在我国南方的雪灾事件中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没有确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效率边界下,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并衍生出一系列基层公共治理问题。理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治理观和公共财政观、“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对称”的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以及“基本公共品优先保障”的各级政府横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效率职能界定、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划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建、打破城市与农村公共品分割分治的“一品两制”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促使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发展。合作治理理论的诞生,为政府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路径。立足合作治理视角,探索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为开展合作治理,实现对社会事务的善治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决策权配置格局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决策权配置格局影响着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选择与公共教育财政资金的流向,决定着财政支出公共性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分析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公共教育财政资金配置问题。本文在分析有关拥有决策权的“人”(政府即组成政府的人)及影响决策的“人”的认识假设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单一公共权力的使用及公共事务决策不可能真正保证符合公共利益,因而需要有更广泛的利益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在对现实决策权配置格局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公共教育财政需要的、新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权配置格局;最后指出了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权配置新格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1.公共型政府。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政府就不再是哪个阶级的利益代表,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公共意志的执行机构。因此,在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的首要特性是其公共性。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公共精神体现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具备公共理性等方面。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应该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公共话题的言说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培养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合作的领域具有限,主要是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其相关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不包括政治和军事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互相合作来促进发展。伴随着各国分权化行政改革与治理理念的创新,政府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公共问题,开始寻求地方功能性的公共事务治理网络组织体系、跨城市或是跨地区的互动与合作治理、城际间多层次合作治理等。本文主要对国外地方政府合作的现状和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城镇化、无子化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亲属担任监护人的可能性日渐式微,无人照料无人监护的特困群体呈几何式增长,政府公共监护资源有限,社会公共监护制度尚不健全。分析构建我国社会公共监护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要引入国际人权思想,树立社会公共利益本位观,营造政府承担社会责任氛围,构建以政府公共监护组织为主导、社会公共监护组织为补充的完善的公共监护体系,发挥社会公共监护组织作用,加强政府对社会公共监护组织的监督与管理,构建完善的民政民生兜底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让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和安排应以公共管理为指导,使社区矫正管理真正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行为。在社区矫正公共管理中,是将社区矫正管理作为国家或政府的职责和义务。社会力量将以独立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中,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和教育。社区矫正制度由国家主导的一元体系转向"国家一刑罚、社会一矫正"的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改进了西方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了更多公共服务的要求。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期的中国如何管理公共事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新的角色转换,促进公共行政管理现代化,已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无疑对我国政府的公共行政变革和政府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客、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进一步社会化,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然而,当前高校共青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仍十分薄弱,存在着引导观念滞后、管理形式单一、应急准备不足、处置方式被动、舆情监控系统不完善、干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提高高校团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它的构建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由国家建立的群众性社会公共组织,承担着对本村的内部事务的自治管理。这些管理活动既包括政府机关授权或者委托而进行的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活动,也包括其它出于公益目的的自治管理活动,无论是从事哪种管理活动,村民委员会都属于新行政法学范示中的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认为传统的农村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是对乡村社会事务实行部门化、计划化和集权化管理的产物,不适应日益增长的农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及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农民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元供给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斯密的国家建制模式应该是大社会 强政府。脱离公共利益渠道和社会的政府,虽然拥有强悍的外表但却没有强悍的真正的政府职能。强政府是基本职能十分出色和廉价的政府。强政府的标志不是强权和体积,而是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自觉约束和克制,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自觉职守,是政府对自己社会神圣角色的定位,是热衷于公共事业的自我献身,是戒除不自觉进入功利角色的巨大决心,是政府自行克制权利和职位市场化的制度革新。  相似文献   

19.
“和”的政治意识:善治的政治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过程,是人类管理公共事务的理想政治模式。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观。善治的实现必须以“和”的政治意识为政治心理基础。公共意识、协商意识和妥协意识是“和”的政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