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心沥血,错作沤心沥血 错句:他从教数十年,沤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辨析:该成语来自《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勤奋,更了解他身体很差。  相似文献   

2.
话说书生     
究竟何为“书生”?要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我的功夫还远未到家。我只知,书生自非书所生,也并非所有书生都以书为生。但既是书生,想必书应是贯穿其一生的。书的作用人尽皆知,但不知大家对书生有何看法,为何自古有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暂且不论,让我们先来看看——  相似文献   

3.
用书生的形象来表现侠客的作风,李朝威的《柳毅传》实在是出色之作。书生柳毅为了打抱不平而替饱受虐待的龙女传书,正是侠客作风的具体表现。在故事发展到钱塘君硬要说服柳毅娶龙女时,柳毅虽有“叹恨之色”,却终“不诺钱塘之请”,反映了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龙女的处境就是当时一般妇女所遭受的凄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最后龙女宁愿舍弃高门,不惜一等再等,终于得到了与柳毅结婚的机会,也正体现了当时妇女追求人身解放的初步要求。钱塘君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人物,这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的确是罕见的,那种快人快语、天真直率的作风,让人马上联想到“黑张飞”、“莽李逵”等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任遇”一词《汉语大词典》:“指地位和待遇。《晋书·缪播传》:‘以播为给事黄门侍郎。俄转侍中,徙中书令,任遇日隆,专管诏命。’《未书·范晔传》:‘比年以来,意态转见,倾动险忌,富贵情深,自谓任遇未高,遂生怨望。’信任重用。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6.
潘平 《学语文》2006,(1):16-16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书生形象不可胜数。特别是自唐传奇开始。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才子佳人的故事往往是“千部如一套”,其中的书生有着相似的特点:贫寒落魄,酸腐斯文,孱弱无能;他们大都在某种机遇下又遇上某种外力援助,再加上一些个人奋斗(经过苦读考进士、中状元),结果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相比这些苍白、类型化的书生形象,李朝威在《柳毅传》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光彩照人的书生形象。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8.
或称“文章志”为作家传记,不确。《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章志”一类在“簿录篇”,为目录书;“文章志”一类书的作者在秘书监任职,工作之一就是典校图籍,登记目录;《后汉书·文苑传》所承绪者应为《文士传》一类;“文章志”一类书多关注对作品评价乃至对作者文学事迹的整体关注;“文章志”与总集、别集编撰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他用策论考学生,发现试卷中有人引用“首施两端”一词,以为是笔误,即改作“首鼠两端”。结果“书院大譁”,有的竟至“贻书嫚骂”侍獬鲈谀睦锬?原来学生并未写错,其出处载《后汉书·西羌传》、《邓通传》和《乌桓鲜卑传赞》,里面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当然,朱起凤也不是持之无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灌夫传》、《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相似文献   

10.
“书空”弊端论刘明,于茂芝所谓“书空”,系指以指划空间,虚构字形之意,古籍中“书空”二字,最早见于《晋书·殷浩传》,至于何时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手段而用于启蒙教育,尚待查考。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于学汉字之始,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指为笔,以空代纸,适度地进...  相似文献   

11.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形容消息传播得又快又广。语出《宋史·选举志》:“老儒卖文,场屋一人传十,十人传百,致试文多有雷同,合取卷参验黜落。”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比喻少数人传言不足为信,多数人传言方足采信。语出《潜夫论》:“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13.
究竟怎样才能读好教科书?这里有个读书方法的同题。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魏王曹丕向吴王孙权的使者询问:“吴王颇知学乎?”使者回答。吴王“博览书”传,历观史籍”,是“采其大旨,而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这里所讲的“采其大旨”,就是读书要得其要领,掌握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是面面俱到。孙权的这种读书方法是值得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穷困潦倒,沿路求乞的书生遇到了一位仙翁。书生向仙翁祈求帮助,仙翁欣然答应,叫书生看看地上的石块,接着用右手食指轻轻一点,石块立即变成了黄金。仙翁叫书生拾起黄金变卖为生。书生俯身拾起了黄金。恭恭敬敬地交还给仙翁,说:“这块黄金我不要,我要你的手指头。”  相似文献   

15.
说“彤管”     
关于《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句中“彤管”的理解,古之学者,各持其是,——说是“杆身漆朱的笔,古代女史记事用”,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陈奂传疏引董仲舒曰:“彤者,赤漆耳。”后指女子义墨主事。《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一说“画笔”,明代唐寅《题牡丹画》诗:“毅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筲匣成图。”一说指乐器。  相似文献   

16.
读书迷     
读书迷钱钟书和杨绛,一辈子都是在与书打交道。读书、写书、评书、注书,甚至背书,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在“五·七干校”的日子里,杨绛指着菜国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老:“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老沉吟:“没有书。”杨绛应道:“真的,什么物质享受都可以...  相似文献   

17.
信的别称     
在古代汉语里,信有很多别称:鸿雁:旧说鸿雁可以传书,《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此后,便常以“鸿雁”来代指书信。尺素:素,白绢,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写字,后来就将尺素引申为书信,如:“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鱼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曾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亦以鱼代指信使。如:“渐行渐远渐无穷,水洞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 花》)。锦书:书信的美称,如:“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文艺作品“以泄愤懑、抒发愁思”的“孤愤之书”,而直抒胸臆,发心中之不平、浇胸中之块垒的,当推书中描写到书生的那部分作品。本文便是大体按作品创作的时期,按类型分析书生的形象,然后再论及蒲松龄的创作态度。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可歌颂或肯定的书生形象积淀着蒲松龄的理想精神追求,否定的书生形象透视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语出《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语出《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相似文献   

20.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