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与农业国际化迅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农业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转折时期.我国农业不得不走向国际化阶段。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国际化竞争战略,从全国和国内不同区域两个层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布局结构,推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改革。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相似文献   

2.
襄樊是湖北省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外向型农业亦有长足发展。同时亦存在农业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投入低等突出问题。WTO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襄樊农业发展应在抓住入世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积极迎接其挑战:加强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培训、推广和示范力度,全面提高劳动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WTO规则特别是《农产品协议》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为农业发展融入国际经济主流、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解决农业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创造了机遇;同时“入世”这把双刃剑对我国农业发展也构成了威胁-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程度提高以及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劣势这一双重挑战致使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趋窄。面对机遇与挑战,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充分用好WTO规则关于农业的“绿盒”政策,扩大农业的国内支持空间;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裕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吸收外资,增大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高效的强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方面,发展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牛宪生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3):115-116,128
入世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为我区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为我区农业提出了严峻的竞争和挑战。本文就入世的张掖地区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对策阐述了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之下发展的,进口冲击影响很小。加入WTO,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短期内会对中国农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然而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通过中国农业与欧美农业的比较,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规定,入世对中国农业影响等的分析,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提出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农业市场化与农民的非农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是农业经济本身的根本出路,而且是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经济的市场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应是以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水平决定着农业市场化水平,而城市化的实质则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非农化解放,可以说,农民的非农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的采取有力措施,趋利避害。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以实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章将农业产业化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农业产业化的适应性,就高职业教育如何面向市场,加快改革,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入世三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当前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农业科技状况、入世三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情况和农业国内支持来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主要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改变农产品的出口战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