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岱年、范寿康、贾丰臻、陈钟凡、蒋维乔、谭丕谟、徐敬修、吕思勉、稽文甫、容肇祖等,都有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问世。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冯友兰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宋明理学思想研究,成为该书的亮点,展现了冯友兰先生研究宋明理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方法,如从方法论角度明确了把钻研西方哲学作为研究宋明理学的方法,研究中注重对哲学史料的搜集整理,采取分期、明域、别派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评述哲人之哲学等,基本代表了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整理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华兴 《文教资料》2020,(1):81-83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石,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中国哲学史》的架构设计、冯友兰哲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特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从诠释论视角探讨冯友兰对哲学史的"形式依傍"与"比较研究"、对其诠释的"系统性"与"适度性"以及"哲学史的陈述性"与"哲学的创见"等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并以此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模糊"整理中国传统哲学"与"发展中国哲学史界限"、乃至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读书》1995年第11期高瑞泉博士的《智慧之境》一文,是怀念已故著名学者冯契先生的。赖有这样的文字,无缘亲炙冯契先生教诲的我辈后生,终于可以想见到更真实、更亲切、更丰满的冯契先生。文中言及:“以一人之心力,独自条贯系统地写完自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整部中国哲学史,舍先生之外,不知至今是否有经二人?”此语似可斟酌。据我们所知,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长期沉醉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先后撰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著作。这些书大都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独立完成;二是贯通古今。其中前几部均完成于解放前,无法涉及到更晚的哲学史。而《新编》系解放后的新作,其第七册更是专门讲授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惜这部直至冯友兰先生去世前才最终“绝笔”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不能和前面六册一样在同一出版社出版。……它在香港出版了,只是将书名改为《中国现代哲学史》”。(《读书》1995年第4期,汪子嵩《海阔天空我自飞》)知情者说,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已“失其聪明”,著述赖有他人相助。而冯先生《新编》七册的最后一章中言明:“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同上)故全书的筋骨血脉均得之于先生,殆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重新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学研究"栏目自2002年正式创办至今已发文61篇,其研究范围既包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包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哲学创立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学术史观和文化观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文章都能反映"冯学研究"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对"冯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继2006年南阳师范学院举办首届"冯友兰学术论坛"之后,2007年9月21日至22日,"冯友兰学术思想高层论坛"在南阳理工学院举行.此次论坛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南阳理工学院冯友兰研究会主办.  相似文献   

10.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对方法论的自觉,是推进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近代化的经典文本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如西学观照、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哲学与哲学史相结合、唯物史观等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2.
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史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史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史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史》、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致容庚手札两通。一通书于1927年5月,《三松堂全集·书信集》未收,《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也未记载;另一通书于1939年11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手札选萃》未收,《三松堂全集·书信集》收录,据《燕京学报》第26期(1939年12月)抄录,题为"冯友兰覆书"。此手札是针对李世繁撰写批评文章《评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回复,主要答复了三方面的质疑:详略的取舍问题,选录原文过多的问题,入选的资格与标准问题。冯友兰的答复语气非常中肯,只针对具体的学术问题,实事求是,公平讨论,既不媚好说假话,也不攻其一点而不见其余,更不进行学术之外的人身攻讦。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有幸在冯友兰先生身边学习八年,本科期间聆听了他的中国哲学史课程,研究生期间接受过他的当面教诲。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政治空气使我不得不与冯先生保持距离,失去许多请教的机会,但前后算起来,在步入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过程中,给我影响最大、启示最多的先辈学者还是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改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影响较大。中国哲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思想,可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既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化,也要借鉴吸取两方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术持续两百余年,介于宋明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处于中国学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前现代阶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学术史的最后形态.清代学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而无思想的时代.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冯友兰从"纯哲学"的角度.对有清一代的哲学史和学术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其中.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清代汉学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无多,其方法学亦失之烦琐冗长.但是.实际上,清代学术除了在方法学上有其科学性之外,在其哲学义理与经世意向这两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蕴舍.清代汉学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形态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仅仅从宋明道学的立场和"纯哲学"的哲学史范式,不足以管窥清代哲学思想之全貌.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梁启超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驱;胡适、冯友兰确立以西解中的哲学史范式。他们在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还注重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以哲学"史"的形式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观念和文化关怀,这正是近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尝试着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观照中国哲学史,指明应该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中找出中国哲学史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并用其研究中国哲学史,进而对中国哲学史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由北大和烟台师院等五院校共同发起筹备的首届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讨会于1989年7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与会代表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一些新观点: (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建设。代表们认为,建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新学科对于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促进史学研究深入开展是非常必要的。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干扰,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