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宅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必要场所。我国宪法将住宅不受侵犯权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可见对住宅不受侵犯权的涵义解读是正确理解该项权利的前提。合理的住宅不受侵犯权包括: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住宅是广义的概念,是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并为公民所实际占有;住宅不受侵犯权表现为“非法搜查”和“非法侵入”,在不能穷尽列举“非法”时,应当明确“合法”的行为;侵入住宅必须得到住宅权人的同意或者获得批准或法令,即使在紧急情况下进入公民的住宅也必须得到批准。  相似文献   

2.
2003年,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两者最人的不同就是其保护范围,前者仅限于生活资料,而后者却将生产资料纳入了保护范围。财产权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合理保障可以有效的激励人们追求和创造财富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朱福惠 《红领巾》2004,(3):45-48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私有财产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首先,明确规定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得到确认;扩大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范围,从一般生活资料的私有权扩大到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其次,明确规定对政府行使权力的限制,即政府只能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并在给予补偿的条件下才能征收和征用私有财产.修正案颁布实施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宪法的这一修改有利于保护我国私有财产权,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然而,宪法的这一规定仅仅从宪法规范上初步肯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地位,宪法能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保护私有财产权的作用,还要从宪法学原理出发,对宪法规范和宪法体制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领事通知权”是领事保护职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海外中国公民在接受国境内获得及时的领事协助及公正和人道主义待遇.48个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中均做出相应规定.现行规定在“条款标题和结构编排;权利范围及具体实施;国内适用条款;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缺憾.本文在条款彼此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为提升对该权利的保护意识,条款标题宜统一为“领事通知权”,结构编排宜统一设置在“领事保护”部分;基于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需求,权利内容在范围上不应过窄;为提升条款在实践中的可适用性,权利的具体实施应予细化规定;权利内容的扩展应合理以免领事执行职务时干涉接受国法律程序;接受国国内适用条款应表述严密以免实践分歧影响对权利的保护;权利受侵犯后的救济应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5.
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是意思接近的两个法律概念。在初二教材《思想政治》(下册 )第九课中指出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对于这两个“基本的权利”,同学们往往感到容易混淆。要想弄清楚它们 ,必须把握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内容不同。人身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有关公民人身方面的几项基本权利的总称。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 :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内容。公民的这些权利 ,统称为人身权利。公民…  相似文献   

6.
解立军  王琳 《山东教育》2003,(32):11-14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类型主要有:侵犯学生的入学权;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侵犯学生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强制“分流”学生;迟送入学通知书;随意开除学生;家长不让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在转型期的中国悄然兴起,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网络问政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公民享受“四权”、应用“四权”、实现“四权”的最佳途径,推进着中国式民主向纵深发展。如何实现网络问、政的和谐良性发展,如何提高党的“执网”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个人账号转发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录音等是否构成作品,需要根据“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来判断。微信平台转发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多项著作权。已发表作品电子化权属于著作权人。电子化权在我国表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的排除,值得商榷。微信平台上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需要通过完善立法来规制。  相似文献   

9.
陈亮上官丕亮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上访者控告申诉权的宪法解读》一文中指出,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他人以及国家的侵犯时,应拥有获得救济的机会。所谓“有权利必有救济”,其目的就在于使公民在权利遭受侵害时,  相似文献   

10.
人权需要法治的确认和保护,以免受到社会其他公民和国家公共权力两个方面的侵犯.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法治观,既要重视刑法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事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在国家刑罚权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从而保证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侵犯人权的犯罪,又能防止滥用刑罚权侵犯人权.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应当慎重适用死刑和注意“严打“中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为监督权和救济权,而公民上访的实质便是控告申诉,其应属于救济权,即"获得权救济的权利",本质为诉权。当下,上访作为一种无奈的控诉,至少是一种替代性矛盾处理方式,应尽快修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特别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而为宪政视角下的信访治理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是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落实群众“四权” ,特别是知情权的一项重要举措。群众的意见只要是通过正当的渠道用正当的方式向组织反映 ,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根据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 ,干部公示的内容应是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是否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两者产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符合我国发展趋势.公民退休权既包括退休后的物质生活保障权也包括公民退休选择权.基于我国国情,延迟退休政策并未侵犯公民退休权,相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应在合理借鉴他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从制度构建和侵权救济两方面完善公民退体权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92-100
刑事处罚的早期化必然导致法益日渐模糊、抽象。而法益模糊化又会引发刑法前置所保护的法益是原本法益还是新设法益的争论,以至于最终无法为刑法的提前介入提供正当化依据和处罚范围标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预防刑法的典型体现之一,保护法益模糊的问题必然更加突出。当前学界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抽象法益和具象法益之争。基于预防刑法内部体系形成自洽的考量,应当将具象法益中的个人信息权确立为本罪的法益。  相似文献   

16.
汤尧 《教育科学》2006,22(6):16-18
教育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作为公益共同体的形式当事人,对教育领域内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犯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提起的新型诉讼。提起教育公益诉讼应当具备三个条件:案件属于教育公益诉讼的范围;诉讼请求中具有明确的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存在一个能够代表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17.
吴新平在5月27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大多数公民而言,私有财产可以理解为只包括属于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财产既包括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也包括属于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文章还认为,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不能把财产权仅仅理解为财产的所有权。公民合法取得的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所以,公民的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公民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第四修正案加强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等基本人权的保护,《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的子法及“人权保护法”,应该适应《宪法》修改的需要,在人权保护方面有更大作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显不足.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在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争议一直不断,个人信息权立足于信息自然人主体,具有人身附属性,无法评价大数据背景下批量信息的社会属性;公共性法益的抽象性模糊了法益的处罚边界,丧失了法益解释机能的作用。面对批量信息在市场经济秩序中流转和共享的自由和安全,需要重新解读个人信息权,将数据控制者信息权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从而化解自由与安全、个人法益与公共性法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近代基本法确认出版自由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是,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却是施行“管制”+“侵犯”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进取”到公民自由权的范畴,致使公民的出版自由变迁为出版不自由.由此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有基本法的确认是不够的,应警惕行政权的滥用并构建有效的制约体制,以便形成行政权对基本权利的良性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