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延续草原的自然生产力,草原民族不断探索着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方式与方法,智慧孕育了蕴含丰富生态认知与精神信仰的草原生态文化,形成了人与草原和谐共存的生态画卷。近年来,一系列高层论坛和研讨会的召开预示着草原生态文化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说明了草原生态文化研究的必要性。然而,目前国内对"草原文化"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善,概念的范围界定标准不一,指向尚未明朗,给研究者造成一定困惑。本文旨在深入挖掘草原文化的结构发展脉络,力图准确把握其生态内涵,揭示草原生态文化的哲学意义,以从哲学角度规范相关认知,加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界就草原生态的不同理解形成“恢复论”和“重建论”两种主张。现实的情形是,学界研究了自然环境演化、历史文化变迁和各类制度安排等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取得重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存在着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概念混乱,有效途径模糊,中介环节不明晰等问题,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为数甚少。由此该项课题亟待加大研究力度和规范强度。若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对草原生态应从其自然演化状况和历史变迁格局将生态恢复与重建在实践中给予双重具体观照达到现实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研究的简单僵化的历史时弊,从而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实践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3.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4.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角度看,草原生态治理政策执行是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政府与作为目标群体的牧户相互作用的过程。牧户是内蒙古地区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中最大的目标群体,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牧户的行为和态度。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积极促进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的全过程、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加强执行人员队伍建设、改进政策执行方式与手段、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完善草原生态治理区后续产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构建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与牧户行为相互调适的政策执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视角解读张承志草原生态小说《黑骏马》。通过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对蒙古草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疏离与多年之后的回归和感悟,反映出蒙古草原文化崇尚的生态整体主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折射出作者对蒙古族生态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深层生态学视角,从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剖析了内蒙古草原生态劣化的原因:农耕文化的蚕食;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草场使用制度的未能顺时应变。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草原生态治理思路:理性回归草原文化;探索现代游牧方式;高筑务实制度之堤。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一科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与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初衷一致。我国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本内涵为理论指导,在生态文化建设方向与思路层面,探索马克思生态思想带来的启示,在重视人与自然平等、构建现代生态方式、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等方面加快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的叙事及其读者感知往往凸显多重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进而形成由动物叙事探寻生态困局解决路径的逻辑。郭雪波早年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与草原情结为其小说拓展了生态批评的解读空间。他的作品《银狐》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采用动物叙事的表述方式,展现了自然危机与人类的精神危机;在叙述社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同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类重建生态家园的努力;借助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源,表达了敬畏自然、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作者在《银狐》中对生态观念的强化是基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也是对当前人类家园的文化守望。可以说,《银狐》提供了解决生态忧虑的现实方案,为中国生态文学叙事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化是反映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文化有它独特的内涵、性质和特征,是生态生产力的客观反映和表现形式,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拓宽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发展生态文明消费文化和生态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当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触动人们的神经,成为时下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时,人们不得不更为虔诚地相信和依赖政府。政府如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在危机管理中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和完善政府形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有序地运转,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被特别提上政府议程,成为当下政府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除了经济的影响外,最致命的影响就是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的应对措施及相关建议;各高校应该怎样不断寻求新办法,倾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们应怎样从实际出发,迎难而上,最终实现自己的就业。笔者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引导社会和大学生正视困难.破解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3.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关系到祖国生态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新世纪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笔者从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群体投资机制、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构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安德列.高兹的"生态政治哲学"理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高兹认为生态学只有和政治学相结合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去解决生态问题,才具有实践意义。高兹指出,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我们必须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发挥政治学的政治作用。惟其如此,才能使生态学走近政治学,从而使生态运动具有政治的意义。高兹从生态政治学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获得丰厚物质的同时也遭遇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中国传统风水学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能剔除其迷信成分,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解读风水学说,这无疑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树木风水"为契机,通过传统朴素"形气同求"理论,阐述树木与人(生)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语汇解析"树木风水"在居住生态环境中的实际功用,进而揭示人类生命的存在、繁荣、延续是与大地神圣绿色生命树相互依存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6.
草原游牧文化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作为适合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而形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文化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重视度和发展度不仅仅只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文化,它与其社会依存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草原游牧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需要理性的定位这种文化形态的内涵特征及战略价值,实现其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7.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蒙古族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既有物质生态文化,也有非物质生态文化。从文化类型讲以狩猎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和畜牧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为主,同时也有农业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游牧文化的按心和灵魂。研克生态文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所以,抢救和保护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来阐述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并由此出发提出必须深入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核 ,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