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春田 《成才之路》2011,(33):15-I0010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师生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本例题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试对如何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4.
当今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改变教育观念,正确把握现行教材,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改革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具体怎样去做呢?下面,我结合当前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提倡互动的师生关系,自主的学习方式,轻松的学习氛围.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把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  相似文献   

6.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本简称《新课标》),把数学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更重要的是要实践《新课标》。由于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改变必定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控制和支配,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作为数学教育工作,笔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的几点体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已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数学教育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当前世界各国也纷纷把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数学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这即是指数学教师是数学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其开发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何?能否适应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这种想法,笔者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研员的工作对长兴县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调查,以期为推动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如何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教学中关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侯”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角色换位"能有效地引起师生的心灵沟通、感情共鸣."角色换位"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共创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权威"、"领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由封闭式  相似文献   

13.
<正>《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数学课程改革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改革的主要方面,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够促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朱萍 《考试周刊》2010,(47):73-74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我以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为出发点,结合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切身体会,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几点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数学课程改革呢?最近我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认为要适应数学课程改革,关键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课标,避免拿着新课本走老路的现象,那么就要做新型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要遵循数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有利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性.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求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学课程的改革,必须牢牢树立"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必需的数学"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数学"的基本观念,将数学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建构开放性的数学学习模式,运用以情境性评价为主的数学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学生学习过程,而且要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文结合我们进行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研究的实践从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用信息技术让抽象内容直观,注重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谈谈如何强化新课标下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沛西·能曾指出:"生命的历史就是向往个性的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依赖于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而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条件.师生关系虽然是双边的,但是否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曾经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愉快起来。  相似文献   

2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做到既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数学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实施课堂评价并取得正向效果的课堂.然而,面对新课标对课堂评价的革新要求,还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存在着单调化、浅显化的倾向,面对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回答无法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值得我们教师对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运用去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