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是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各地区的百姓生活习惯、道德取向,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有一些传统节日正逐渐消失,也出现了一些伪民俗、新民俗。传承中有变化可能正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透过江南名城常州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的行为层面,可以追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心理渊源,挖掘节日习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岁时节日,在客家地区有着较广泛的流传。本文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材料,从人日节的历史起源入手,详细介绍了不同客家地区的人日节习俗的具体内容与差异,着重分析了客家人日节习俗的文化与意义内涵,以此丰富对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民俗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彭博 《神州学人》2023,(3):51-52
<正>2018年,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该节日的设立体现了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三农”问题不仅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和日本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早,城乡融合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尽管这些国家在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等方面与我国有很大区别,但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进而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分”即为“平分”“半”,所以“秋分”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一般是中国北方和长江流域开始农收的时间,也是一年收获时节的开始。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主要有送秋牛图、竖蛋、吃秋菜、黏雀子嘴等传统习俗,是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的重要来源。本期我们选取了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的秋分节气课程活动,他们巧用幼儿园内八月飘香的桂花资源开展了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了解传统习俗、感受秋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为了激发队员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队员对节日习俗的认同,同时增加队员对家乡本地的春节民俗的了解。近日,山东省威海市望岛小学举办了一场名为“寻俗学古”的传统文化展,为队员打开一幅风格浓郁的民俗画卷。寒假期间,学校曾为队员们布置了“年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记者小龙报道]根据浑源县首届农民丰收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由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浑源县蔡村镇人民政府主办,浑源县下韩村乡人民政府、浑源县南榆林乡人民政府、浑源县吴城乡人民政府协办,浑源县文化局指导的首届北片区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于2018年9月25日在文家庄村文化剧场盛大举行。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粜的金色季节里,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靳忠带领山西曲艺团的演职人员赴文家庄村同蔡村镇群众一起进行了精彩的文艺  相似文献   

7.
“换花节”是海南琼山(府城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原为“换香节”,后改为“换花节”。该民俗活动历史延续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探寻“换香(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的变迁其内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简单的复制、盲目的恢复、粗暴的改造都会有损节日民俗自身的内涵,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龙抬头节是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兴盛.依据山西各地方志岁时民俗资料,对清末民初山西地区的龙抬头节节日习俗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一定的岁时民俗所反映的文化含义,以及与相应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秋节为中国人重大岁时节日之一,祭拜月亮是这一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原始月亮崇拜的流风余韵,是一种原始宗教在人们心理上的遗存。从月亮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心态,转化为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文化习俗,从而又赋予月饼以象征团圆的意蕴,与荆楚地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楚人喜秋祀、秋社的民俗特点,为中秋节的形成预置了一个八月节的框架、机制与心理气氛,后来逐渐丰富其文化意蕴,并把一个祈祷丰收与子嗣、庆贺团圆的节日定在八月十五,从而形成中秋节。  相似文献   

10.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11.
漳州农历七月"普渡"习俗由来已久,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据史料考证,至迟在明末清初,中元节在闽南仍至台湾已成为规模很大的节日了.今天,普渡习俗不仅未能消失,反而在一些地方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俗固有的延续性.普渡习俗完全可以扬弃其旧的文化意识,代之以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火把节是彝族年度性重大传统节日。彝族传统火把节有敬天祭祖、占田祈丰、烧虫逐疫、叫魂赎魂四个民俗特征,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正是这些独特的民俗特征,一直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彝族火把节的传承和发展,使火把节成为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彝族周期性地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不断沟通天地人际关系,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社会。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意识对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各种族群认同的界定中,文化的认同是其中很重要的界定.本文依据民族认同的理论,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回族的宗教、语言、服饰、节日、饮食、婚丧等文化及生活习俗进行调查,从对回族文化的认同角度研究赤峰地区回族的民族认同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经济发展对当地回族民族认同的一些表现形式、符号象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说来,主要包括经济文化民俗、娱乐文化民俗和历史文化民俗三个方面。经济文化民俗包括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和消费生活习俗;娱乐文化习俗包括山西民间锣鼓、礼火、山西民歌和农神学拜等,极寓特色;历史文化民俗包括长城文化、辽金文化、佛教文化和晋商文化。我们立足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网络,逐步把山西建成旅游大省。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相似文献   

16.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就其传说来看,“穿天节”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神秘与浪漫的文化遗风;而其节日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则表达了古襄阳人民祈求新年平安如意,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穿天节”的发生地——万山,积淀了襄阳深厚的文化意蕴。襄阳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憧憬,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增无减。这也正是“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和节庆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管是传统民俗中的公众节日,还是属于个体人生中的节日,酒已成为了节日庆贺必备的"文化道具",成为节庆习俗文化的构成.因此,酒类广告语充分利用了酒在我国传统节庆中特殊文化地位的商业价值,把节庆作为诉求的基本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俗经济是指与民俗活动相关的经济,它包括与民俗直接关联之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类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民俗演艺及民间文艺转化而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此外,民俗经济也指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带来的特别消费。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它是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中国民俗经济体量巨大,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很强,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民俗经济资源需要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建立资料库以为开发之用;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对于民俗消费习俗的影响至关重要,民俗经济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消费习俗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民俗生态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综合关联。总之,经济民俗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待系统的理论建设。当下而言,经济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陶瓷民俗是中华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从生产习俗、行业崇拜、节日习俗和行业用语四方面对景德镇陶瓷民俗作了概览。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性,陶瓷民俗词汇不为一般外国游客所熟悉,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应采用"译+释"变译策略,以提高译文信息的清晰度,增强陶瓷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以云南省马洒为个案从文学艺术和节日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意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等方面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