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美育理想,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爱学、乐学、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的过程。具体来讲,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运用美的理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使中学生为美化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环境向量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着重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领悟美、展现美,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并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审美性,就是教师自觉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得知识获得能力,而且从中欣赏美、体验美、陶冶性情,提高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小语大纲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美的内涵,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地理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等。在地理教育的过程中,美育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比如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  相似文献   

6.
贾艳华 《考试周刊》2012,(76):129-129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人胜的活动。下面我从五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郭欣 《成才之路》2009,(11):39-40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多媒体的运用能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8.
何薇 《教师》2015,(10):97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常常认为地理是“副科”,由此产生可学可不学的想法。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对这种困窘,作为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关键性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美化教学过程,锤炼美的教学语言,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等,改变地理课堂缺少活力,教师缺乏激情,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鉴别能力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实,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美育。以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语音教学中,是以发音准确、拼读合理作为美的标准。教师要激情引路,分清哪个是正确的、美的;哪个是错误的,丑的。从而使学生掌握美的发音标准,去练习、体会,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美育手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板书、语言讲解,传达知识信息,通过优雅的教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孕育着美的内涵.解读美的内涵,使之为教学服务,必将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的感官每时每刻都在追寻着美的行踪,审美心理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青年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更爱美,更易于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审美心理活动驻留于其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这种审美心理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2.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试探,尤其是在教《五彩池》一文的语言中力求让学生自始至终能够感到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彩池》教学过程中要将美的语言读出来。讲出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让美渗透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3.
何荣 《陕西教育》2011,(7):59-59
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培养学生探求、创设美的意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思维,使学生主体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关、内容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可谓意境深远,散发着美的芬芳。如何使学生感知作品的美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行美的创造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 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都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19.
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旅游地理课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审美能力培养是钢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来讲,通过强调钢琴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不断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其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的毅力,使钢琴教学过程变为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追求美的演奏的审美过程。因此,充分发挥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上岗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