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党建是目前高校应重点把控的工作内容,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条件,而思政教育则是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发展的有效路径。唯有最大程度发挥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推动作用,才可有效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问题,提出以党的政策方针强化创新工作思维、以思政教育创新强化党建的生命力、塑造高素养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团队等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模式与内容都发生了明显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存在互补性,推动二者协调融合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但仍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其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完全围绕着专业展开,党建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力度不足;其二,教育部门之间协同力度不够,高校党组织、共青团与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  相似文献   

3.
<正>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两大工作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诸多重要论述。随着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交叉,二者联系愈发密切,呈现出协同创新、同向同行的特征。为此,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构造协同育人模式以形成教育合力,逐渐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面临的两大任务。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有效衔接,是值得学校关注与深思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形势、信息化教育环境及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非常关键。学校需以德育为核心,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理论,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教  相似文献   

5.
<正>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两者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建立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党建工作的主导性地位使其在协同教育过程中,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价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同的育人作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需要具有坚定政治信仰、高尚道德情操、勇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正>思政教育作为党组织光荣传统的重要工作内容,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党中央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将高校党支部政治领导和组织引领贯彻思政教育全过程,通过贯彻落实党内思想建设、加强学生党员思想修养,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思政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对此,高校要按照党中央指示,以党建工作为中心引领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把握二者的一致性和契合点,创新工作机制、变革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质效。  相似文献   

8.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加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改革的创新,也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则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二者在育人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和辅导员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如何让二者有效沟通,协同育人,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形成合力,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增强合力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网络技术应用其中,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1]),同时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持、智能识别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推进,网络思政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网络思政意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研究生》2023,(10):14-15
<正>中国人民大学努力构建研究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断推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对内坚定主心骨、协同党建思政,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的主心骨作用。对外汇聚合力、打造育人共同体,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打造戮力同心、团结奋斗、携手共进的研究生党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文章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高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契合点和融合的合理性、可行性。两者的互动、协同和融合,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文章从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着手,分析两大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提出实现协同育人的分层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根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境,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阐述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从改革育人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汇聚育人力量、融合育人阵地四个方面,对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进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多元,岗位类别不同,在教育观念、方法和效果上的差异与不足等问题,高校应强化全员协同育人理念、组建协同育人工作小组、搭建协同育人共享平台、完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主体负责、多主体监督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实现协同育人效应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党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它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并提供基础的指导。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应该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协同一致,本文将围绕中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思路及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引领,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新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高校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育人机制,切实提升育人水平。由奚彦辉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一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宿舍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功能日渐凸显。把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新阵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教学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精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进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互动与融合,在教育设计和实践中整合、凝聚德育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资源以形成育人合力,是协同育人思想在育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后的主要思路.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形成融合叙事框架,驱动同向发力,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何宗元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原理与实践研究》中,通过解析协同育人思想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内涵依据、协同原则、驱动机理,  相似文献   

20.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网下协同育人,实现“1+1〉2”的教育效果,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育人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欠协调的问题。应立足长远,在解决存在问题的同时,着力探索适应各高校具体实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协同育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