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尤,1990年生于北京,“四岁听故事,五岁说相声,六岁看卓别林电影,七岁试文笔,八岁转向写作,小说、散文、随笔、现代诗、古体诗、杂文,无一不涉。”13岁时被发现身患癌症,虽然短暂的生命一直在痛苦里挣扎在生死边缘,但他毫无惧色地用热情、乐观的文字与生命奔跑,他对生命的态度震撼和感动了无数人。2006年10月22日凌晨2时50分,16岁的子尤在北京复兴医院停止了呼吸。子尤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场呢?”为了纪念这位不幸的天才少年,本刊特邀子尤的好友、有“中国海伦之称”的少年作家张悉妮撰写此文,以表达我们共同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祖孙情     
我那15岁的孙子雅各布一直在挣扎度日。他两岁时父母离婚,9岁时他的父亲(我的儿子)去世了。他妈妈再婚,而他与继父无法和睦相处。他多次离家出走。最后法院安排他住到了姨妈家。他姨妈本身已有3个孩子要抚养,够忙的了;所以雅各布每个周末都会来和我一起过。有个星期天,当我开车送他回去时,他突然脱口说:“奶奶,我好想和您住在一起!”“我不知道,”我闪烁其词地说。我想起在我的3个儿女10来岁时抚养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晚间不许他们外出,对一些事争论不休,还为他们的家庭作业操心不已。“雅各布,我已经68岁了,我没把握是否还有精力来照看…  相似文献   

3.
一个曾两次患癌的27岁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曾两次在癌魔的阴影笼罩下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生命是坚强的,这个生命属于陈炳华——一个外表脆弱而内心无比坚强的人!是他感动了一座城市——古城南京。记者在南京采访时,听到了很多关于陈炳华的故事:有人请他到家作客,有人为他织过毛衣,还有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女孩邀请他和自己开展“登山比赛”,并在山顶上击掌盟约:珍视生命……2002年11月5日,在陈炳华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已经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们从全国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珍惜什么?”我问一个人,他的答案是“爱情”。他说曾因为失去而痛得刻骨铭心。我问另一个人,他的答案是“友情”。他说“我 我们=完美的我”。我没有问妈妈,因为我知道她的答案。我,就是她的一切。我问自己,我先想到的是生命。我用我的生命感受着其他的生命。生命就像一列车,或是一叶舟,承载着我去经历一段未知的旅程,并在旅途中感受那些美好的情感。蓦然间发觉,原来生命的可贵并不在于她本身,而在于那些融入其中的爱。我珍惜生命,是为了感受那生命中所蕴藏的爱。是的,假若这世上没有了爱,我们的生命将是多么的苍白与残…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算不得名家,却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他执念于举"生命"这个千钧之鼎,在他的笔下,散遍苦难、死亡、绝望,然无不流淌着生命的气息.阎本人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被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书中把人的苦难命运推到了最极端--活不过40岁的必然宿命,而人的抗争亦达到了生存韧性的极限,让人唏嘘不已.就在宿命与抗争之间,彰显出的正是生命原初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都变的异常复杂,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养成良好的作风,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昵?奉文从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六个珍惜”.既“珍惜岗位、珍惜荣誉、珍惜政治生命、珍惜同志间的友情、珍惜家庭、珍惜身体和生命”这个角度对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分秒必惜     
责任编辑/王一鸣一天,在拥挤的候诊室里,一位老人突然站起来走向值班护士。“小姐,”他彬彬有礼,一本正经地说,“我预约的时间是3点,而现在已经是4点了,我不能再等下去了,请给我重新预约,改天再看吧!”两个妇女在旁边议论说:“他肯定至少80岁了,他现在还会有什么要紧的事?”那位老人转向她们说:“我今年88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原因。”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难道非要等到时日不多,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吗?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一去不复返,充分利用莫遗憾。分秒必惜  相似文献   

8.
一位校长告诉我,他上初中的儿子问他:“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人死后,周围漆黑一片,面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悄无声息,无人交流。”他说的这个死后世界与法轮功对刘思影所描绘的“人死后,有一条用黄金铺成的道路指引着到达天堂,在那里,到处都是黄金”是相反的。很显然,这位校长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让儿子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从而在现实中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9.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悠然下山去     
如果说挑战是对生命的发扬,那么明智该是另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对生命的爱戴和尊敬。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命运会给予他惩罚。因为生命有“度”,超过这个“度”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本身;因此,我们就应充分而正确地估价自己,量力而行、适“度”而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从而赢得他人的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1.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2.
王波 《阅读与鉴赏》2009,(10):24-25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数学家稚各布·伯努利遇到了挑战。不过,他没料到,挑战竞来自比自己小13岁的弟弟约翰·伯努利。1690年5月,36岁的雅各布解决了等时问题,并首次提出“积分”这个重要的微积分术语。倍感自豪的数学教授,将论文发表在《博学学报》上,还提出了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宝宝半岁以后便开始长出小牙了,一颗、两颗、三颗!妈妈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又开始为新一轮“的战斗”摩拳擦掌了:如何保护宝宝的牙齿,如何教会他刷牙并让他喜欢刷牙呢?今天,凯茜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教宝宝刷牙很容易。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发展,“代际冲突”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在文学作品中演绎出许多这样的故事。陈成小朋友的作文《我不再是任父母摆布的我了》说的也是他与父母亲之间相互矛盾、抗争的故事。我们的小作者“今年十二岁”,长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不管是身高还是体重,都超过老师”,因此,自以为“是一个男子汉了”。可在父母眼里,他还是一个孩子,在各个方面被管束得很严,所以,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免,而且愈演愈烈,小作者气得以绝食来抗争。这篇作文把这一场“代际冲突”写得很生动、风趣。在家里,冲突双方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有些人整天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有些人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获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家——崔琦从小家庭贫困,父母无力给他交学费,他只有努力学习靠挣奖学金这个办法继续学业。每天早上,他早早地起床。为了省钱,不管刮风下雨,他  相似文献   

16.
灾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长清县孝里中学教师袁吉廷在确诊为癌症的10年来,以忘我的工作、卓越的奉献,努力拓展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在生命的极限中,唱响了一位普通山村教师的生命的赞歌。(一)1976年,袁吉廷这位喝黄河水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很荣幸地把自己的一生定格在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位置上。“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献身教育,万死不辞。”从那时起,袁吉廷便以自己勤奋工作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他的人生诺言。如果说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那么人的精力可毕竟是有限的。长期的夜以继日的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年仅36岁的生命之树过早地枯萎了。19…  相似文献   

17.
麦考尔,是美国小镇——风雨岛上的一位中产阶级,在他45岁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的一场经济危机。当时美国人一片恐慌,人们手中的票子一天比一天不值钱。更为不幸的是,这时的麦考尔又得了一种必死无疑的怪病,医生如实地告诉他,只能在这个世界上再活两年,要他好好地珍惜生命。这个消息等于宣布麦考尔一切都完了。这个时候,他家里的存款也经不住经济危机的折腾,眼看一家人将面临贫穷。麦考尔非常痛苦,经过几天的考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手里的钱全部作为投资买下两栋房子,然后将房子租出去,钱虽然不值钱了,但房价会一路攀升。这个主意得到了…  相似文献   

18.
最美的鲜花     
I.雅各布有个美满的家。他有两个女儿:凯特和克拉拉。他们家周同是田园,开满了鲜花..2.在报社上作的雅各布每天要乘船过河,再走一大段路去上班。裟徽燃裟I昏暗的街道,两边的房屋里住的都是最 I穷的人.. 1竺二羔茎墨鲨兰:二::I_他:“你妈妈的病好点了吗?” l5埃勃特高兴地说好多了,雅各布便叫他采些鲜花送给妈妈,说:“病人见到花,病情就会好转的.”6.可是,埃勃特说他不知道花是怎I 7.“真是个可怜的孩子!’’雅各布于是么样的,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桑树湾,也l坐下来,想尽各种办法描述花的样子。从来没有见过花。 l8.晚上,稚各布把这事告诉了两…  相似文献   

19.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20.
Bin  Walls  牧野 《英语沙龙》2010,(5):18-19
最近,我的朋友约翰失去了他的妻子珍妮特。珍妮特与癌症抗争了八年,最终还是让病魔夺走了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