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早年投奔刘表,没有得到重用,又转投曹操,得到曹操的重用,做了侍中,可以出入宫廷,参与政事。名医张仲景年近五十,见到王粲的时候,王粲只有二十岁。张仲景看了王粲的神色,便关切地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啊!”王粲一听很不高兴地说:“那又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2.
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对汉末王粲登楼的史实进行利用、开发,他以特定的人生体验为背景,对王粲的人生境遇重新解读,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的愤懑,成为关照元代社会观念、时代变迁及民众心理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3.
除曹氏父子和蔡琰而外,建安时代较有成就的作家当推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七子。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曹植曾给王粲等人的文学创作以高度的评价,有所谓“仲宣(王粲)独步于汉南,孔璋(陈琳)鹰扬于河朔,  相似文献   

4.
王粲和刘桢的诗歌当属于不同的诗歌美学类型,刘桢以风骨取胜,多气势磅礴的描写;王粲以辞藻清丽取胜,多典雅端庄之范。而两人的不同风格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影响,形成了以刘桢为代表的"风骨美"和以王粲为代表的"词藻美"。  相似文献   

5.
《诗品》评王粲诗作"其源出于李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似的人生遭遇;二是诗歌凄怆哀怨的风格。王粲五言诗文辞秀美,风格凄怆,这与其生活境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质羸"之说可待商榷。钟嵘还指出与曹、刘诗歌相比,王粲之诗属于另一种创作风貌。从整体上看,钟嵘的评价基本符合诗人的创作事实。  相似文献   

6.
王粲《登楼赋》的描写艺术兼及主题与其它张丛林王粲(177—217)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就其创作艺术而言,在建安文学作家中能出其右的或许只有曹植一人。若仅就辞赋成就而论,王粲与曹植当在伯仲之间。建安文学的另一重要作家曹丕就说“王粲长于辞赋”[1]。在...  相似文献   

7.
史上最早患麻疯病的名人,应该是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麻疯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年,但是在王粲身上却潜伏了20年。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赢,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王粲、曹植诗中的鸟意象的比较研究和溯源研究,分析出虽然二人都好写乌,但由于个人经历心性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中窥测出曹植的孤独之感和王粲的思乡之情。也认识到曹植诗中鸟意象大承因大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汉代王粲《登楼赋》中楼址今在何处 ?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以充分的论据批驳了“襄阳说”、“江陵说”和“当阳县城说” ,对“麦城说”也提出了质疑。作者首次提出了王粲登楼在荆门的观点 ,并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2.
郑光祖的《醉思乡王粲登楼》是反映元代知识分子不幸命运及他们被压抑的复杂而痛苦的心灵的优秀剧作,主人公王粲史有其人。通过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对比,进一步揭示杂剧中以王粲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困顿境遇与凄怨心态。  相似文献   

13.
王粲是建安文学史上“七子之冠冕”,其诗号称“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歌创作随其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前、后不同的风格特色。前期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多哀伤、沉郁之情,诗风苍凉悲慨。后期政治上深得重用,尽展才华,心情乐观开朗,诗风慷慨豪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15.
读完王粲的《登楼赋》,只觉得作者荷着一种自诗骚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所深深感知着的人生的、历史的、政治的“沉重感”,只觉得作者心灵深处蕴藏着一股不可抑制的气势,真可谓“思若涌泉”、“局面阔大”。 据《后汉书》载,西京扰乱,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然而“表以粲貌寝面体弱  相似文献   

16.
《登楼赋》是王粲壮志难酬、久客思归之作,也是建安时代抒情短赋的名篇。可是,题中王粲所登的城楼,却没有点明。以致在后来,当阳、江陵、襄阳三城都有仲宣楼,都说是王粲登览作赋的楼,而争为自己乡土的名胜。直到今天,文学史家和评注家们对此仍众说不一。故有必要做一点考释、辨正工作。《登楼赋》乃因景生情、即景述志之作。要考察“兹楼”在何处,是不能脱离赋中描述的地理形势的。而历来所传的当阳、江陵、襄阳的“仲宣楼”,都不是王粲登临作赋的  相似文献   

17.
典故三则     
屣,鞋。倒屣相迎,是说急忙去迎接客人,以至于把鞋都穿倒了,比喻热情迎客。蔡邕(音yong)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听说王粲来了,急忙出迎,连鞋都穿倒了。王粲还年少,并不出名,蔡邕这样热情相迎,“一座尽惊”。  相似文献   

18.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丕《典论·论文》把他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当是按照年岁来排列的。曹丕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这是对王粲的作品作出较早的评论。曹丕又在《与吴质书》里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曹丕认为徐干的辞  相似文献   

19.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20.
登楼赋     
一、课文讲析《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邹县一带)人。博闻强记,通算术善属文,更擅长于诗赋,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幼年时随父移居长安,后避军阀之乱到荆州。他身经离乱,向往治平。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和为祖国统一、社会安定而建功立业的理想。赋是一种介于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