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正>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称谓可以发现,余味无穷。一、中国人:先生怒其不争《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只有  相似文献   

2.
正"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先生”考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教育者的称谓,第二人称一般称"先生"."先生"之称,始于西周."谓师为先生"的原因,是那时还没有形成教师概念,教育者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老师"取代了"先生",成为教育者的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4.
阐释“先生”称谓在汉民族古今语言中的多种义项 ,溯其本源 ,透视衍生发展情况 ,说明是一个富有生命力今天仍有发展前途的礼貌称谓。  相似文献   

5.
话说陈先生     
<正>与其把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称作"陈老师",还不如沿用前人的习俗,叫他一声"陈先生"好了。众所周知,鲁迅写过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不称老师,我想自有其道理。先生先生,先于后生,无论学识与人品,均为后生之楷模。陈先生德高望尊,博学多才,桃李天下,如此称谓,一则亲切,二则雅致。诚然,先生的鼻子不够小巧,脸庞不够清秀,身材不够标准,自然不属帅男之列。但或许你不知  相似文献   

6.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时期,“先生”这个称谓所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在古代,“先生”有八个义项。①始生之子,犹今言头生、第一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相似文献   

7.
"先生小姐"闪登场,欢欢喜喜来亮相。词语辨析学得好,英语称谓不能忘。首先登场的是Mr,听听他怎样说Boys and girls,我是Mr,汉语里人们叫我"先生",是Mister的缩写形式。有时人们把我写成"Mr.",但实际上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指导下,以笔者之前对现今大连人使用频率较高的七对(个)配偶称谓即"姓名称、老公/老婆、丈夫/妻子、爱人、先生/太太、对象、亲爱的"的使用现状为基础,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大连人配偶称谓变化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场合和交谈对象都是影响大连人配偶称谓使用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0.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老板"称谓语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当前"老板"称谓语泛化的表现,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词语自身的特征、称谓的困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四个方面的原因使"老板"称谓得以"泛化","老板"称谓语由最初的广泛通行于经济领域,逐步渗透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乃至家庭、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指称范围扩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中女性辱称构成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语言是相通的,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性别歧视的女性辱称的现象。而女性辱称是性别歧视的产物,性别歧视直接作用于女性辱称的形式和途径。从构词、语义和修辞等方面来审视英汉语中女性辱称的构成方式,使我们看到,英汉语言中女性辱称的构成不仅存在着纯形式的,即“构词型”,还存在着更多的词义运用形式,即“用词型”。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叔叔”和“叔”只是有语体上的差别,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的。本文从“永成叔叔”的歧义说起,考察分析了“叔叔”和“叔”的不同,认为“叔叔”不仅是亲属称谓,还经常作社会称谓,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首先是称谓词,同时是个成词语素,也可以用作社会称谓,同时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叔”在社会化程度上相对于“叔”更彻底。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的社会语言学表现形式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便是称呼或称谓.每种语言中的称呼形式都反映了说话的人和被称呼的人的社会特征,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昵称这一领域对翻译学进行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婿”可以用作称呼“女夫之称”、女儿的丈夫、妇女的丈夫等表示姻亲关系的称谓词。文章具体分析了汉语方言中表示“姑夫”、“姨夫”、“姐夫”“女婿”、“妹夫”这五种姻亲关系的称谓词,其中,表示“姑夫”和“姨夫”这两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内部差异最大,文章归纳为六种形式;其他三种内部较一致。在分析中还发现,“夫”有逐渐取代“婿”地位的趋势。汉语方言称呼长辈或平辈中长于自己的姻亲多为“夫”,如“姑夫”、“姨夫”、“姐夫”;“婿”只是用来称呼晚辈或平辈中小于自己的,如“女婿”、“妹婿”等,而“妹婿”一词也逐渐为“妹夫”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阮畅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64-67,75
从古代传承延续至今的村落拟亲属称谓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其功能逐渐弱化,约束力降低。但拟亲属称谓制作为一种民俗惯制不会很快瓦解。拟亲属称谓语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使用,但有逐渐简化、被现代社会称谓语替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史籍和出土汉简中均有"秦胡"之名,而对此的解释学界存在诸多看法。现根据出土汉简中"胡骑""秦骑"的相关记载,结合传世文献,指出"秦胡"应是"秦"和"胡"的合称。"秦"即见于《史记》《汉书》的"秦人",是对秦时亡入胡地的华夏遗民的称谓;"胡"亦即"胡人",是对北方和西域外族的统称。"秦骑""胡骑"即分别指两汉属国中的秦人骑兵和胡人骑兵。  相似文献   

19.
作为称谓词之后区别个体、集体概念的最主要词汇,"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使用情况。它既可以加在称谓词后表个体概念,又可以加在称谓词后表集体概念。  相似文献   

20.
从所用称谓的通行与否来看,称谓语可以分为通行性称谓和临时性称谓。临时性称谓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段来建构,其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建构的临时性称谓谓之借代类临时性称谓。这种称谓的表现形式多样,随着具体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等的变化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都可以传达修辞主体对受话人的伦理情谊及特定的伦理道德取向。恰当地构建借代类临时性称谓,不仅可以使称呼灵活多样,体现修辞主体的机智与才情,更有助于生动简洁地传达修辞主体对交际对象的伦理情谊与道德评价,收到言简意赅、辞约意丰的良好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