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今文人骚客与茶都结下不解之缘,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情趣盎然的佳联妙对,成为独特的中华茶文化风景。现选录几对茶联,略加评点,与同学们共赏。选联一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此联是杭州西湖龙井处一茶堂——“秀翠堂”门前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都蕴寓其中,仔细品味,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2.
茶联拾趣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联,堪称中华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在“以茶联谊”的茶楼、茶馆、茶室、茶庄和茶亭等门柱或厅堂墙壁上,常可看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它们不但古朴、典雅,而且有的妙趣横生。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巧妙地把茶楼沏茶技艺、经营特色和高尚德操,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该联意在劝告世人饮食有度,珍惜时光。湖北宜昌一家茶店挂有两副别具一格的茶联:“吸烟有害,花钱买药;饮茶有益,醒脑提神。”“送茶送水,热情备至;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前者以关心顾客健康取悦,后者用优质服务揽客,角度不同,生财之道一致。杭州西湖龙井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有副茶联:“泉从石出情益洌;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有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很别致:“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江苏南京市雨花台茶社的茶联别有情趣:“独携天上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茶联,遍布于祖国的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顿觉中华茶文化的丰厚与深邃。浙江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茶堂,名曰“秀翠堂”,门前挂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味都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别致有趣:“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抚掌叫绝。四川成都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当地一位才子撰写一副茶联,镌刻于馆门两侧: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可以解渴、休养身心、消除疲劳,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茶联、茶诗、茶谣。其中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在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鸡公山下,有一家茶亭,它临河而居,装饰得古色古香,门  相似文献   

5.
茶馆与茶联     
在我国各地的茶馆、荣楼、茶叶店的门口和厅堂墙壁上,经常可以见到茶联。茶联不仅给人以古朴高雅之美.还可以使人增加品茗情趣。  相似文献   

6.
茶联和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联语、妙诗。“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这是杭州西湖龙井“秀萃堂”茶室的茶联,如诗似画颇耐品味。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  相似文献   

7.
茶联     
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上,我给学生印发了几张古今茶联。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这一“回文”联,倒过来读,便成了“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这副茶联也颇受好评,他们说,想不到几个词语的简单排列,便能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有些同学则喜欢嵌字联,  相似文献   

8.
朱念 《初中生之友》2010,(12):38-39
对联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联语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  相似文献   

9.
书屋品茗     
“茗”者,茶也。朋友来访,聊到读书,兴致上口,茶思绵绵,于是不得不提品茶的事。古人爱茶,今人亦爱茶,东晋张载的一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的心里话。于是,有了茶事、茶艺、茶联、茶戏、茶歌、茶诗、茶笺、茶馆,种种种种,成就了茶道,构筑了茶文化。冠上“文化”名气,书  相似文献   

10.
朱念 《初中生之友》2010,(34):38-39
<正>对联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联语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今许多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佳联妙对,成为独特的中华茶文化风景。现选录茶联数对,略加评点,与同学们共赏。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大观     
文化与茶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等等。阅此类对联,岂不勾起品茗的雅兴?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  相似文献   

13.
茶联趣谈     
《老年教育》2008,(11):38-38
我国是茶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留下了浩如烟海又妙趣横生的茶联。明代学者黄谏把广州三元里鹿鸣岗下的“鸡爬井”认定为佳泉名井,誉为“广州第一泉”,为此他撰书对联:不能洗耳:可以清心。联语借水为喻,将洗“耳”之典反其意而用之,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愿尽其才治理国家的愿望。下联用茶具上的“可以清心”之语,除说明饮用此井水烹茶可使人心清气爽之外,还蕴含洁身自好、清廉待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题联一付,贺金先生寿,这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论髙白马道超青牛"。"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有称为"米寿"的。"茶"字可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〇八岁称为"茶寿"。上联表示祝贺,并以茶寿相期;下联是指金先生的学问,表示推崇。公孙龙著有《白马论》,"论高白马"是说金先生逻辑分析的水平高于公孙  相似文献   

15.
茶语·解味     
<正>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因为为人厚道,业内口碑甚好。记忆中,小时候家中总有络绎不绝的宾客,而父亲总会以茶招待他们。父亲爱喝茶,商友之间,以茶会晤;朋友之间,以茶叙旧;族亲之间,以茶联亲……包括家人之间,有时话并不多,就是喝茶,三杯两盏,喝个"恰到好处"。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爱喝茶,唯独我,就是对茶提不起兴趣。在我看来,茶既不好喝,又不好看,还不好弄。总觉得,喝茶,就是闲着没事干,给自己找事做。父亲平时主要的精力都投注在生意上,我  相似文献   

16.
茶联寻味     
题镌于玉楼琼阁、园林亭榭、庙观寺庵、山门牌坊的各类楹联,遍及华夏大地,它们是中华民族耀眼夺目的文化瑰宝。而遍布神州南北的茶馆、茶楼、茶亭、茶园里的茶联,不仅美化了饮茶环境,也增添了品茗的情趣。细细地寻味,不失为咏赞中华千年茶史的绝唱、弘扬古国茶文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7.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样式,有清一代是楹联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批楹联大家。本文从郑板桥的题竹联、题茶联及其楹联的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郑板桥楹联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历代文化名人有着深厚的渊源。享有"西南巨儒"之誉的清代著名学者贵州独山莫友芝,对于清代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著贡献。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贵州茶史,注意搜辑黔茶文献,并载之乡邦志乘以广流传、以垂久远。第二,撰写优秀的诗词和盈联来描写、咏题家乡茶,表达他对家乡茶的深厚感情。第三,以其广泛的社会交游,对家乡茶进行宣传和推介。莫友芝以此在贵州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此外,莫友芝家族作为晚清贵州著名的文化世家,除莫友芝之外的其他家族成员,对贵州茶文化也作出了贡献。莫氏家族极大地丰富了贵州茶文化的内涵,其对贵州茶文化的卓著贡献对于今天贵州茶叶品牌的建设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份值得重视和发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人生如茶     
"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人与茶之间有着怎样禅意的相联?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就期待着与水相逢;水唤醒茶,茶成就水;水包容茶,茶激荡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泡茶如人生,需恰到好处;时间短了,茶没有入味,淡了;时间长了,入味太浓,苦了……茶与水的缘,许是因万年前溪边婆娑的小树,此时才牵手相随;水与茶的份,许是千年前嫩叶上留连的珠露,今朝才倾身相许……味因水觉甘美,心因茶而和宁;茶终于寂静,水终于无音。茶凉时,水静了,水静时,茶清了;  相似文献   

20.
茶的禅意     
六七年前,我很迷茶、迷沉香.那个时候,先是狠狠地学茶知识,什么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然后又把各种茶分成上中下的等次.内心的喜乐,是追逐好茶的结果——遇上了好茶,就喜,遇不上好茶,就不喜!分别心很大.后来,慢慢地明白,茶其实本无好坏,有些茶在农家的田头,用大茶壶烧煮,用大碗盛了;有些茶在知识分子的案头,用小炉炭烧,用一口杯端着;有些茶在达官贵人家的客厅,由服务人员端着……茶,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吗?那些年,我到处追逐好茶,然后把好茶藏在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