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谐铎》一书,从书名及其具体内容的描写都昭示着作者的小说创作主旨,即小说既要蕴含教育劝惩意味,又要葆有娱乐消遣功能.如果说坚持小说的教育劝惩意味是大多数古代小说创作者的共识,那么,认识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自觉地把娱乐消遣与教育劝惩两者融为一体,则是《谐铎》一书作者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审美特性的清醒而理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甲戌本第一回所提到的五个书名中,《红楼梦》新雅醒目,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又隐括了全书的内容,较之《石头记》及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3.
韩军 《中学语文教学》2000,(1):64-64,f003
从《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0)的书名就可知,这是一本讲建设的书。本书始终以“建设”为核心,在当今语文教育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便显得弥足珍贵。书名是于漪老师给取的,这个书名确实紧紧扣住了书的内容。作者说,这部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18年的实践“做”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作者在第一线扎扎实实从事语文教育实践的结晶,是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1930年秋,已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写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2年5月,小说陆续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分期登载。当时柯洛索夫曾参加小说的整理工作。据他回忆说,出版社后来出版这部书时,曾托《青年近卫军》编辑部劝说作者考虑更改书名。有人甚至另拟了一些书名供作者参考,如《保尔·柯察金》、《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成长历程》。奥斯特洛夫斯基经过一段时间的再三考虑,最后斩钉截铁地答复出版社:“不,书名决不能改。”于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书  相似文献   

5.
《谐铎》一书,从书名及其具体内容的描写都昭示着作者的小说创作主旨,即小说既要蕴含教育劝惩意味,又要葆有娱乐消遣功能。如果说坚持小说的教育劝惩意味是大多数古代小说创作者的共识,那么,认识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自觉地把娱乐消遣与教育劝惩两者融为一体,则是《谐铎》一书作者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审美特性的清醒而理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6.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在旧社会曾经广泛流传,至今还能够听到它。前半句话,这里暂且不去管它,后半句话,在开展对于《水浒》的评论中,很有必要弄清楚。《水浒》既然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书,为什么反动统治阶级却装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规劝”青少年不要去读它呢?原来,《水浒》这部书既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作者为了掩盖它宣扬投降主义的本质,就不得不在书里插入几个农民起义英雄的  相似文献   

7.
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郑州市西里路河南省图书发行公司发行的《在今天的日历上》一书,计划于1988年1月与读者见面。本书用日历的形式按月逐日记事或叙事而编成,是一种创新的写作形式,既不同于正史,亦不同于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特殊史书,它兼有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是“大事年表”、“手册”、“辞典”和一般历史读物所难以比拟的。它不但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而且版式设计新颖,使人耳目一新.本书分别由史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包括《狂人日记》等五篇小说。就艺术手法而言,它们既有异点,又有同点。(?)、教材简析1、《狂人日记》:①多运用象征性的语言,②侧重于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其序言“识”,交代了主人公(“迫害狂”)、“日记”的“语言特点”(“颇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以及“日论”的结构(“略具联络者”),这是该篇小说的纲领。2、《党员登记表》:①用景物  相似文献   

9.
大爱无疆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感动的书。书中的人,书中的故事,在不经意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内心,让人相信世间还有如此纯粹的付出与爱。这是一本小说,但是书中故事的原型却是作者自己——江觉迟,一个普通的安徽安庆女子。她用五年的时间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下60万字的日记,整理成自传体小说《酥油》。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因素》(1978)是某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成熟期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集消遣小说与严肃小说于一体,熔间谍小说、政治小说、道德小说于一炉。表面看,它是一部消遣的间谍小说,写了国际之间的间谍斗争。间谍小说一般以情节取胜,属于通俗文学之列。但《人性的因素》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间谍小说,它既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画面的展示以显其政治倾向,又侧重于人物惭心世界的剖析,以显示其精神道德力量。前者,构成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后者,更显示小说在形象刻划上的高度水平。二者合一,构成《人性的因素》作为严肃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不涉时世”,此话一般被视为作者为避清代严酷的文字狱而使用的烟云障眼法,但我以为也未必不是作者的本意.我们可将《红楼梦》与它前代的两部直涉时世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相比较:其一,它不象《水浒》那样“讪谤君相”,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一面“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历史明鉴;其二,也不象《金瓶梅》那样“贬人妻女”,为昭彰“天理”而尽揭时世的“人欲”之恶.显然,曹氏写小说既不想向统治者诤谏,亦不想对众生说教.他的作品是自己的血泪所凝,写的是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幻灭,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大千世界运转变易规律的思辨.他通过贾宝玉这个艺术典型,强烈地表现自己“古今不肖无双”的叛逆精神和民主要求,在“死而不僵”的封  相似文献   

12.
谭虎 《教师博览》2003,(6):53-54
偶逛书店,发现家教指导类的图书骤然多了起来。这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又显示着商家的眼光,也折射出知识文化人的敏感。本着“看报看题、读书读皮”的习惯浏览书架,忽而发现一本《千万别管孩子》,不禁暗自钦佩作者起的好书名:前卫、亲切,视觉冲击力强;然而接着又看到另一本,叫做《孩子不能不管》,好像是专门与上一本书打“笔墨官司”。两本内容似类同、观点不相容的书名,不免令人满腹狐疑。我相信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读者———要不然,如何能挤进竞争如此激烈的图书市场?然而从年轻家长的角度去看,可就太难为他们了:他…  相似文献   

13.
某日偶翻报纸 ,见有《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的评价 ,书名先使人耳目一新 ,羿日去一位熟人办公室 ,见桌上竟有此书 !欲借来一读 ,不意此君竟说出“案头书皆可拿 ,唯此书不可借”的话。无形中更增加了我要弄到这本书的欲望。此书作者何人 ?在看了两次书名后并未在意。因为我读书看文章 ,象吃东西一样从来只尝味道不管产地、品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妇孺皆知 ,而在我青年时代那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岁月 ,更曾用他“断齑划粥”的刻苦精神砥砺自己。称范氏是教育家 ,本就是前无古人 ,而贯以“伟大”二字 ,则…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小说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这“意料之外”的部分就是“异态”.本文以《品质》为例,通过对文本“异态”之处的特别关注,分析作者意图,从而深入解读小说“情理之中”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15.
欲的突围与溃败——评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浴女》这一书名的最初出处是雷诺阿的名画《大浴女图》 ,这样的一个书名也就暗示了小说中与那幅名画血脉相关的一种基本艺术内涵 ,而“浴”与“欲”本来就有着谐音关系 ,因而 ,这样的一个书名实际上是极为含蓄地透露着一种创作机缘。小说以铁凝特有的女性气息 ,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许多深刻复杂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6.
《尉缭子》是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对它的研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徐勇同志所著的《尉缭子浅说》一书,解放军出版社已于1989年2月出版。该书主要特点有:一,作者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与银雀山汉基竹简本、《群书治要》本等反复校校勘并参考了近人的成果,补正了底本中不少衍、夺、脱、误的字句,又经过翔实的考证对原书的体例和篇目作了修正、调整,使其尽可能恢复古本原貌。二,作者汇总了司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既不同于前期小说中的“呐喊”之悲壮激烈,又不同于后期杂文“匕首投枪” 之犀利辛辣,而是在平静的心境下,咀嚼回味儿时的经历.此时的鲁迅更多的是一种返老还童式的天真,而这种天真仍不失为一种深沉的忧愤.  相似文献   

18.
《大浴女》这一书名的最初出处是雷诺阿的名画《大浴女图》,这样的一个书名也就暗示了小说中与那幅名画血脉相关的一种基本艺术内涵,而“浴”与“俗”本来有着谐音关系,因而,这样的一个书名实际上是极为含蓄地透露着一种创伤机缘。小说以铁凝特有的女性气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许多深刻复杂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9.
书价扶摇上飚,可买来的书不一定令人满意.在某些书里错别字触目皆是,致有“无错不成书”之讥.国家要求使用语言文字规范化,三令五申,而经作家、编辑、校对们层层把关,然后出版的书,应是严肃、慎重的产物了,可仍每每令人失望.其中.尤以文学作品在语文基本功上出现的谬误,更让人为之惊诧.如常把“交代”误作“交待”,该用“作”的一概写为“做”之类.又如以《白鹿原》闻名于世的作家陈忠实.其另一作品《蓝袍先生》,竟在封面书名的手写体与书脊、目录的印刷体,都别“蓝”为“兰”.出书前作家未看清样,还是认可“兰”即为“蓝”?近读四川文艺出版社以陈圆圆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尤感作者的语文基本功在较  相似文献   

20.
<正> “《古小说钩沉》,在《鲁迅全集》里面,是一部冷僻的书,因为比较专门和并未完成(连各书作者的姓名也未写出,读起来很是困难。所以一般熟读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人,未必对此书予以注意。”“在一般关于鲁迅的文章里,对这书都缺乏充分的论述”(林晨《鲁迅述林》第一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以上这一看法是中肯的。近查有关资料更证实了这点,不仅一般人对其很少问津,就连以事鲁迅注释工作近三十年的林老先生自己,也还只是停留在对《古小说钩沉》(以下简称《钩沉》)的“辑录年代”、“所收各书及其作者致略”、“原貌”等考究上,而对其篇目具体内容并未加以研讨。笔者不揣冒味,试对《钩沉》所辑篇目作品艺术作一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