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发展,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颇具成效。高等外语院校要以此为基础,继续改革创新,准确寻找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即: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中心,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外语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和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接近国际化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尤其是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扩大国 际交流规模,强化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地国际化是基于非跨境流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在本土环境中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在地国际化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基于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述评,以及外语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动因分析,在地国际化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学校(组织维度)、课程和活动(课程维度)、教师和学生(人员维度)为主体,从三个维度探讨在地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为在外语教育中提升全体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解决外语教育公平、“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创新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培养也被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在国际化发展的全球背景下,努力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高等外语教育要在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及跨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这对于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职外语人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建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了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定位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四个国际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新模式。通过对外合作办学以及遴选优秀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实践,学校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取得积极成效,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主要创新点:1.创新了人才培养理念在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我校由2004—2010年的简单模仿,到2011—2013年的借鉴创新,逐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外学生混合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应该突出语言战略意识,以培养具有全球视角的高素质公民为目标,破除传统外语教育模式的桎梏,革新教育理念,强化"公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对话和沟通,创新外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外语教育培养全球公民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型人才需要广阔的视野、批判性思维及多样的思考维度。外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外语人才培养这样的创新思维。就日语专业而言,应当将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尊重、宽容的跨文化意识及态度为主要目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即除了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还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信息选择和处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教育、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创新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熏陶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培养开展具有国际性的、前沿的、跨文化交流的学术文化、文娱活动等,并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校园文化的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全球的流动与配置。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着人才国际化,这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提供人才动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等。由此可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南京师范大学探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由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2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际化背景的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型一化"人才,即兼具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特点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使之与专业特性和人才规格匹配,以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论跨文化意识及外语文化课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葵 《考试周刊》2011,(83):79-80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系统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通过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了明确要求,即培养的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此,本文深入分析总结了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做法,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四种途径涵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视野问题,切实可行,方便操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也提高了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相关院校面临类似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汹涌而来,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思路。高校应该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主体素质、模式与方式、平台和载体、环境等方面整合创新,全力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朝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力争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人才战略的基础。根据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战略与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国际化应用型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高度重视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27-1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迫切需要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从对外语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认识、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调查了河北省不同层次高校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外语同仁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终极目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实际教学建设现状与人才目标的达成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探索具有明确指向,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构建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根据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特点,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7.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合理化设置,以期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既具有实现技能跨文化迁移的知识职能,又承载着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文化使命。通过对“长三角”地区A高校留学生“非遗”传承教育项目的调查与分析,跨文化环境下的创新迁移与技能形成被证明同时依赖国际化的外在物质过程与创新本身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且后者具有更为长效的正向作用。同时,外语能力是影响跨文化环境下内、外向度创新迁移的重要因素;范例学习的作用在外语能力受限的前提下尤为显著。基于上述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可通过合理引导留学生加深对异质文化现象和符号的认知、提高留学生教育项目课程模块间的整合程度以及营造跨文化交流的育人环境等方式,优化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并立足于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搭建和依托国际合作平台、构建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能效等角度,探索“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助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开展了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性提出按照"大师引领、融入前沿、创建平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详细定义了与目标一致且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创建了项目导向的"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厚基础、融前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出"成果导向"的创新实践平台;组建了大师引领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系统化"体制机制。经过8年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