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蔡成芹 《职教通讯》2011,(11):45-48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再教育,提升其人力资本,增强其就业能力,以便可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套恰当的培训策略是十分之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3.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正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在讨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时,不可忽略教育政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既有的教育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节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本文提出应通过教育政策来实现对弱势群体补偿的观点,具体阐述了教育政策对弱势群体补偿的必要性,讨论了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范围与对象、途径与方式,并对如何评价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8.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9.
正在更多关注社会公平发展的今天,农村弱势群体往往成为被遗忘的对象,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出身以及身体健康等种种原因,对农村弱体群体帮扶的难度加大。丰利镇成人教育中心对社区存在的农村弱势群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农村里遗留的弱势群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留守儿童无人照顾;二是留守妇女、无业人员无事可做;三是"空巢"老人感情空虚;四是残疾人对社会冷漠;五是社会矫正人员有点仇视社会。针对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尚未有一个专门的信息化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也没有着手展开。笔者认为:探讨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发展性帮扶不足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共政策正经历着范式的转换,需要在政策取向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利益和公平价值,关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体系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完善途径,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社会网络,由个体、群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组成,其内容可以分为个人支持、群体支持和国家支持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社会支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宏观层面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立法、政策和营造社会氛围来进行;中观层面主要是从社区平台出发来进行;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个人素质,通过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等措施来进行。因此如何从这三个层面来扶持城市弱势群体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教育均衡的涵义 均衡发展包括三个层面:区域之间,有一个地区和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学校之间,是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群体之间,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从国家的角度,应该从区域、学校和群体三个层面同时来促进,不是就某一个层面,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政策。另外,从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辽宁省的弱势群体教育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下岗工人子女教育等方面,虽经努力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若干问题。进一步推进辽宁省弱势群体教育,必须构建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解决弱势群教育问题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合理的弱势群体教育资助体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弱势群教育的督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不仅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国际公约对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经济、观念、生理等内在原因,加之国家的教育理念、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他们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从公民基本权利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望提高人们的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社会支持模式,至今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存在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足、农村社会支持网的不发达、各地各项制度和行动资源整合不足等缺陷。在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选择上,注重社会支持的专业化,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支持网,从制度设计层面上促进和保证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成人弱势群体依然处于知识贫乏、经济贫困、身心贫弱的境地。致弱致贫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成人教育发展的不充分。统筹规划缺失、政府责任缺位、培训能力缺乏及弱势群体接受培训意愿的缺少构成了当前农村成人弱势群体教育培训不足的主因。为此,必须从政府、培训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主多元"的协调机制、绩效管理的考评机制和人文关怀的共进机制,三管齐下推进农村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以达到"真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应能够促进分配的正义,推动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实现又与弱势群体关怀密不可分。罗尔斯差别理论揭示了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实现关怀的途径。教育政策上的弱势群体补偿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推动教育公平。论文以北京市"异地高考"政策为分析样本,探究了"异地高考"政策与弱势群体关怀理念之间的矛盾,以期促进"异地高考"政策实现弱势群体关怀,达到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9.
石一 《农村教育》2004,(1):19-20
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位之一。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政策层面进行回顾和反思是极其必要的。从新中国刚建立时着重改造教育体制、建立新教育体系.进行扫盲教育到文革期间教育体制的破坏,从1978年以后的体制改革、财政改革等各方面政策的出台到目前政策的不断修补和完善、农村教育经历了不少起伏。本文试图通过四个方面的梳理.对农村教育政策的内容做一些反思.力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1、如何理解农村教育?2、如何看待国家所制定的农村教育政策?3、如何从政策的层面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保障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我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帮扶资助体系,然而,高校在落实帮扶政策的进程中却发现了许多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问题,此种现象必然引发深思.因此,贫困生帮扶工作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重视对其精神层面的扶助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