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观众在很长时期内,都习惯于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对科学技术及科学家“崇高形象”的塑造,这种状态可能在大部分公众中至今仍是如此。但在当代以好莱坞为主的西方科幻影片中,则大异于是——更多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质疑,以及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忧虑。在这个问题上,“反乌托邦”似乎仍然是西方科幻影片中最有活力的思想纲领。  相似文献   

2.
论科幻影片     
科幻影片是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精神产品。科幻片在西方已经风靡近一个世纪,而在中国的电影界,却一直未能拍摄出成功的科幻影片,这朵奇葩未能绽放。开展对科幻片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科幻影片     
科幻影片是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精神产品.科幻片在西方已经风靡近一个世纪,而在中国的电影界,却一直未能拍摄出成功的科幻影片.这朵奇葩未能绽放.开展对科幻片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一、科幻片的五次浪潮1902年.电影诞生之初,法国著名导演梅里爱就根据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最初的月球》.改编拍摄了《月球旅行记》这部科幻影片.早期科幻影片十分幼稚,制作粗劣简陋,用奇形怪状的布景和人物来吸引观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科幻片还沉醉于恐怖与怪诞之时,德国著名导演弗立茨·郎却拍出了《大都市》,当时该片被誉为“经典的科幻片作品”.到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经济危机,美国尤其严重.此时的科幻小说和电影.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30年代的“宇宙英雄”掀起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30年代初,美国好莱坞的导演在《大都市》成功的诱惑下,开始从西部片、喜剧片转向科幻片(包括恐怖片)的创作.到30年代中期,好莱坞创作出《吸血僵尸》《科学怪人》《抓金刚》《隐身人》等优秀的科幻影片,尤其是《飞侠歌顿》,更使科幻片声誉鹊起.《飞侠歌顿》中描写的具有飞天特异功能的歌顿,一度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此时的科幻影片,模仿古代神  相似文献   

4.
论科幻影片     
科幻影片是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精神产品。科幻片在西方已经风靡近一个世纪,而在中国的电影界,却一直未能拍摄出成功的科幻影片,这朵奇葩未能绽放。开展对科幻片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一、科幻片的五次浪潮1902年,电影诞生之初,法国著名导演梅里爱就根据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最初的月球》,改编拍摄了《月球旅行记》这部科幻影片。早期科幻影片十分幼稚,制作粗劣简陋,用奇形怪状的布景和人物来吸引观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科幻片还沉醉于恐怖与怪诞之时,德…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在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在中西对抗中大显其威的近代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他们的执着选择,由此形成一股社会思潮.掀起一场影响广泛的洋务运动;而部分敏锐的知识分子则提出要大力发展格致之学,从而将中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转向"理"与"学"的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一是科学技术异化使个人主体性丧失,二是经济危机使个人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困惑,三是极权社会使个人变得"渺小",等等.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研究和辨析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社会思潮具有的现实价值等方面对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公元16世纪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被西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就是一直困扰中西方学术界的"李约瑟难题".对"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多从哲学、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求解,而鲜有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取仕"为目的的精英教育排斥自然科学、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17世纪以来,中西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建筑领域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具、瓷器等造型工艺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风格"。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积淀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在建筑文化的中西方双向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非对称特性,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洋房子"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9.
清末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清末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但两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由两国国家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并导致不同后果。通过对1840—1911年间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科技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从特定角度看,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的探索史.自鸦片战争以来,承受了巨大耻辱的中国人,在寻求自强图存的路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自上而下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认识必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从而促使中国传统教育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朝廷官员为主要目的,逐渐向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社会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的维度转变.  相似文献   

11.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国的科学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科学教育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全面理解科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第二,培育积极完整的科学文化;第三,创造和谐、自由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is to prepare aspiring professionals for the challenges of practice within a particular profession. These programs typically seek to ensure the acquisition of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application. While not denying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his paper reconfigur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a process of becoming. Learning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involves not only what we know and can do, but also who we are (becoming). It involves integration of knowing, acting, and being in the form of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that unfold over time. When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 focuses on the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falls short of facilitating their integration into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In addition, through such a focus on epistemology (or theory of knowing), ontology (or theory of being) is overlooked. This paper explores what it mean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where the focus is becoming, not simply knowing as an end in itself.  相似文献   

16.
要搞好科学教育,需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提升境界,减少盲目性。为此,要弄清科学的内涵、关注科学内涵的发展;要摒充狭隘的还原主义科学观,从多种角度揭示科学的内涵、本质并加以综合;要注意挖掘现代科学的文化内涵,认识它对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用来指引科学教育的改革,不能简单地采用"科学 人文"的方式;还要抓住重点,妥善处理好科学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的转变。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选择,对教学主题的不同设计、教学话语的不同使用,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