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牛大力茎段离体培养的无菌芽作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双因子和三因子激素组合处理比较试验,探讨外源激素因子对牛大力离体培养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因子激素组合处理中,与NAA0.2mg/L组合的6-BA适宜浓度为3.0mg/L,芽增殖倍数分别为3.70倍(30d)、5.43倍(60d);KT适宜浓度为4.0mg/L,芽增殖倍数分别为2.03倍(30d)、2.54倍(60d);与6-BA3.0mg/L组合的生长素IAA适宜浓度为0.2mg/L,芽增殖倍数分别为4.38倍(30d)、6.55倍(60d)。在三因子激素组合处理中,对牛大力芽增殖效应依次为:6-BA+IAA+TDZ组合处理>6-BA+IAA+CPPU组合处理>6-BA+IAA组合处理(作对照);适宜的三因子激素组合为6-BA3.0mg/L+IAA0.2mg/L+TDZ0.03mg/L,其芽增殖倍数分别高达6倍(30d)和9.65倍(60d)。  相似文献   

2.
漯河某医院废水具有水量水质变化大,氮磷含量较高,且排放无规律的特点,采用"特殊废水预处理+巴登福(Bardenpho)同步脱氮除磷二级强化处理工艺+二氧化氯消毒处理"组合工艺处理该废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处理工程规模1000m3/d,进水水质平均浓度为COD 83.3mg/L、BOD528.6mg/L、SS 67mg/L,处理后的出水平均浓度为COD 17.9mg/L、BOD54.89mg/L、SS 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5%、82.9%、86.6%,出水水质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的预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3.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对青田田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硫酸铜对青田田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实验分别设置5个浓度梯度: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2.70,3.47,4.47,5.75,7.50mg/L);硫酸铜(1.50,2.09,2.88,3.98,5.50mg/L).实验结果表明:青田田鱼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的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58,4.73,3.97mg/L;对硫酸铜的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7,3.42,2.46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0.40,0.25mg/L.  相似文献   

4.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镇海林蛙蝌蚪的死亡率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水温15℃条件下,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53 mg/L和0.129 mg/L,其安全浓度为0.0129 mg/L.显示了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38-41
采用粉煤灰制成的陶粒在A/O接触氧化工艺中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NH_4~+-N、TP的降解效果.本研究中A/O工艺装置采用连续进水,以陶粒为填料,对其进行挂膜,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0.5~28.5℃,pH值为6.7~7.8,进水流量为180~200 L/h时,HRT为9.6~10.6 h,DO浓度大于2 mg/L以及进水COD、NH_4~+-N、TP分别为85.20~139.90 mg/L、13.81~22.11 mg/L、1.32~4.52 mg/L时,陶粒挂膜性能好,系统启动速度快,稳定运行对COD、NH_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3.83%、90.42%和72.65%,出水COD、NH_4~+-N浓度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TP能够满足二级标准.以粉煤灰制成的陶粒在A/O接触氧化工艺中的应用达到较好的脱氮和碳氧化的效果、出水水质稳定、生物膜稳定性强等优点.该研究为生活人口较多的校园及地区独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供了工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解酸化-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实践表明,当进水CODCr、BOD5、SS的浓度分别为580~890、150~210、450~690mg/L,p H值为9.0~11.0,色度为80~160倍时,出水CODCr、BOD5、色度、SS等各项指标均能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中的间接排放标准,运行费用为1.44元/t.  相似文献   

7.
铁皮石斛组培苗经过多次继代之后,退化严重.利用不同的外源激素及配比、不同浓度Co2+离子和不同的天然添加物,优化组培苗的培养基.结果表明,MS+2.0mg/L6-BA(6-苄基腺嘌呤)+0.10mg/L NAA(萘乙酸)为较好的复壮激素配方,采用1.250倍正常Co2+浓度、150g/L香蕉汁的培养基,对组培苗的复壮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温19~20℃,pH 7.60~8.17,平均溶氧量(DO)9.08mg/L条件下,氨态氮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氨态氮对昆明裂腹鱼幼鱼在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1.05、40.49、39.98、38.96mg/L,安全浓度为3.8960mg/L;非离子氨对昆明裂腹鱼幼鱼在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1686、1.1527、1.1383、1.1091mg/L,安全浓度为0.1109mg/L。  相似文献   

9.
采用"龙芋一号"茎尖为外植体进行脱毒培养,探索6-BA、NAA、蔗糖的质量浓度及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对"龙芋一号"茎尖培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灭茵采用体积分数为50 ml/L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min的效果较好:适宜的茎尖分化培养基、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6-BA1.0 mg/L+NAA0.5 mg/L、MS+NAA0.2 mg/L+6-BA0.5 mg,L、MS+6-BA0.1 mg/L+NAA0.5 mg/L+蔗糖20g/L;生根培养采用液体培养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生根培养基中蔗糖的质量浓度为50 g/L有利微型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A/O-MBR工艺处理安宁市职教园区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A/O-MBR工艺对园区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MBR代替A/O工艺的沉淀池可以强化对BOD_5、TN、TP、SS和浊度的去除。50天的监测结果显示,该工艺的平均出水COD、BOD_5、TN、TP、SS和浊度分别为41.9 mg/L、9.3 mg/L、12.4 mg/L、1.6mg/L、1.7mg/L和0.15NTU,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修订)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的寇氏法研究氯化汞对金鱼的急性毒性,其目的在于评价水环境中Hg2 对鱼类的影响,探讨评价重金属Hg2 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8±2)℃时,氯化汞对金鱼24、48、72、96 h的TLm分别为0.376、0.244、0.1590、.148 mg/L;95%可信限分别为0.276~0.5110、.172~0.3470、.116~0.217、0.106~0.205 mg/L;估算安全质量浓度为0.014 8 mg/L.  相似文献   

12.
采用MTT法等方法研究壳聚糖碘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得到壳聚糖碘液的50 %抑菌浓度(MIC50)和最小菌浓度(MBC)分别为250 mg/L和600 mg/L.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碘液具有良好的杀白色念珠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蓖麻再生体系建立的最佳配方,本研究以云杂N-2蓖麻种子为供试材料,对蓖麻种子消毒后,取胚轴分别接种在MS(Murashige and Skoog)为基本培养基上,并附加不同浓度的IAA(0.1 mg/L、0.3 mg/L和0.5 mg/L)、6-BA(0.5 mg/L、0.7 mg/L和0.9 mg/L)及不同浓度水解乳蛋白(0 mg/L、250 mg/L、500 mg/L和750 mg/L),进行愈伤组织培养和分化培养.结果表明:在IAA浓度为0.3 mg/L、6-BA浓度为0.7 mg/L时蓖麻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80%;在IAA和6-BA浓度最适,水解乳蛋白的浓度为500 mg/L时,愈伤组织生长状况最佳,呈淡黄色,褐化程度低;诱导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2 mg/L NAA,芽的增殖系数达6.15.  相似文献   

14.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进的寇氏法(Karber method)进行了有毒物质重金属镉(Cadmium)对金鱼的急性毒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评价水环境中镉对鱼类的影响,为制订水质标准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在(18±2)℃下,镉对金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TLm(Median tolerance limits)分别为7.73、6.31、6.00、5.56 mg/L,其95%置信限分别为6.90~8.66、5.66~7.03、5.37~6.704、.92~6.29 mg/L,估算安全浓度为0.556 mg/L.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浓度铅处理对桐花树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树植物桐花树2a生龄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淡水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b2+(0 mg/L(对照组)、10mg/L、25 mg/L、50 mg/L、100 mg/L、300mg/L、500 mg/L)对桐花树叶片的超氧负离子(O2-)、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质以及可溶性总糖量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2+浓度的升高,桐花树叶片中O2-和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最高值范围是在Pb2+浓度100~500mg/L;而蛋白质含量和POD的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SOD活性在铅胁迫浓度为10 mg/L时达到最大,当高于10mg/L时,则随Pb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Pb2+浓度为0~300 mg/L时,随Pb2+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试验表明:桐花树叶片在浓度为10~100mg/L铅处理下,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在调控抵御铅污染,即轻度的铅污染有利于桐花树的生长;在300~500mg/L高浓度铅胁迫下,各种生理指标出现衰减,显示高浓度铅胁迫的抑制效应,不利于桐花树生长.  相似文献   

16.
采用Hibar column RT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H=2.5)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4nm,柱温30度.建立葡萄果肉和葡萄皮中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其中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0 mg/L、5~600 mg/L、15~1500 mg/L、10~1000 mg/L;回收率分别为119.3、89.2、99.4、101.6;检出限分别为0.000625mg/L、0.1 mg/L、0.2mg/L、0.1 mg/L.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品种的玉米为材料,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 (0.5 mg/L、1 mg/L、5mg/L、10 mg/L)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2+ (0.5 mg/L、1mg/L)对所有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表现为促进作用,而高浓度Cd2+ (5 mg/L、10mg/L)表现为抑制作用.在7个玉米品种中,迪卡656和长城1142在所有浓度的Cd2+胁迫下的萌发率较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尿素与甲醛缩合原理与活性炭吸附原理,采用尿素缩合法与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模拟甲醛废液,比较两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后,最终选择尿素缩合法为处理方案,并用实验室实际废液验证该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尿素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与甲醛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2.0,100 mL模拟甲醛废液(浓度约为1 g/L)中加入8.0 g尿素,在30℃的条件下,静置40 min进行缩合处理,模拟甲醛废液浓度降至2 μg/L,远低于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1.0 mg/L),最终去除率可达到99.99%.用此方案处理实验室的实际甲醛废液,检测结果为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残余浓度为3.0~5.0 mg/L,符合国家排放标准(5.0 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灵芝液体发酵灵芝酸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玉米粉、小麦粉、荞麦粉下灵芝液体发酵菌丝体干重、灵芝酸含量及产量。结果:培养基玉米粉浓度4g/L时,菌丝体干重和灵芝酸产量分别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提高了1.11和1.26倍;培养基小麦粉浓度10g/L时,干重和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73和0.87倍;培养基荞麦粉浓度7g/L时,干重和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97和1.15倍。培养基玉米粉浓度7g/L时,灵芝酸含量达到最大值23.538mg/g。培养基中玉米粉浓度为4、5、7、10g/L时,灵芝酸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从生产实际考虑,应使用4g/L的玉米粉优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氮、磷矿粉3组主要影响因子类别和质量浓度对解磷菌M-3-01(Serratia nematodiphila)菌株解磷效果的影响,再运用正交试验进行L9(34)优化,以探究M-3-01的解磷发酵配方工艺.结果表明:菌株M-3-01的高效解磷最终优化发酵配方中,葡萄糖、草酸铵、磷矿粉、无机盐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 g/L、1.5g/L、2.5 g/L、1.92 g/L,接种量为2%,pH为6.0,150 r/min,37℃.解磷菌发酵配方经过优化后,优化组有效磷含量达88.64 mg/L,是CK有效磷含量的2.34倍,效果显著,为优化后的解磷菌发酵配方投入到微生物菌肥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