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4.
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仁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这是劳动人民对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反动本性的深刻揭露。从孔子到林彪都是这类虚伪而毒辣的反动人物。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为了集结反革命力量,残酷镇压奴隶们的造反,扼杀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统治,提出了“爱人”的反动说教。他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还声称要“泛爱众”。“爱人”是孔老二反动思想核心——“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泛爱众”是一个老课题。然而,从其内容、性质方面研究者居多,从其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方面去探索者尚少。我初涉孔学,想就此谈谈管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论语·学而》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生有步骤有系统的教学要求,也是他的教育大纲。前三句讲对父母、兄弟和朋友应作的事,即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身边作起。第四、五句讲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进入社会时应该作的事。“泛爱众”即广泛关怀所有的人。而人有“仁者”和“不仁者”之别。“亲仁”是亲近仁者,以“仁”为己任,使自己成为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般的常识。“恶不仁者,斯为仁矣”,“择不处仁,  相似文献   

7.
武进 《中国教师》2007,(2):61-62
孔子重德,他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悌、爱众、亲仁”置于“学文”之上。他在德育上的启迪自觉、注重行动的理念,以及扎根实际、引导自律的方法是很值得继承的。下面仅对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三省吾身”与“推己及人”进行思考与引申,以期对中学德育有所启示。一、“三省吾身”——道德反思法道德反思法就是通过发言、交谈、书面等形式对自我道德认识与行为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身道德水平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德育方法。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相似文献   

8.
孔子虽然重名轻实,将形式和内容本末倒置来看,但他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理想,还是重视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德性———“仁者爱人”。他认为“泛爱众而亲仁”的人才算是好人。这与耶稣倡导的“爱邻人如同爱自己”如出一辙。从这一点看,孔子和耶稣均是以好人的仁爱之心赢得圣人之名的。然而,我们教育体制的沉疴在于:好孩子=好学生=好分数=教材的容器=一本字典或一个计算器。这道把人推导成物的公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现实中却具有不可动摇的合理性。孩子们的内在独立性被完全抹杀,代表主体人格的“好”被“分数”这一外在标…  相似文献   

9.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道德 ,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人伦”。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以“仁”为核心 ,提出了“爱人”、“爱亲”、“忠恕”、“礼让”、“信义”等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孔子人学思想作为立人立德之学,关乎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建立。其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爱人、成仁和学礼。这就启发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成功教育和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性是孔子对道德教育的哲学体认。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道德教育学说的现代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道德教育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现代道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需要;三是现代道德教育需要更加突显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人文关怀是对人无私、真诚的爱。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更是创造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人文关怀的深远意义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泛爱众"的主张,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人文关怀,庄子、向秀、郭象提出了尊  相似文献   

15.
以爱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每个人的本能和追求。中国古代就把爱作为人类道德追求的目标及社会理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作为一位仁者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仁忠”。“仁之方”是“忠恕之道”,从正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反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墨子也提出了“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东方文化史上的巨人,其在道德思想上的研究堪称东方伦理道德的根源。孔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主体性的光辉。作为春秋时期人的价值在教育思想上的映射,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体性精神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本文着重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利他思想,是由一系列传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构成的体系。“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传统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人可以为善,可以教而为善的心理依据。中国古代利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1、爱人,这是利他思想的理论基础。春秋时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于与父、臣与君以及国与国等关系的伦理总结,具有丰富的内涵。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的时候,提出了“爱人”的主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与爱人是一致的,仁即“爱人”、“爱民”。仁…  相似文献   

20.
秦素红 《新高考》2008,(5):70-72
【考点梳理】 一、人与人的和谐 1.中国的民本思想 (1)孔子关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