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即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诗歌是文学中最"美"的表现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为塑造学生审美品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品格。一、走进诗歌,感受诗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是艺术意境与韵味意境教学只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努力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双向互动,多种器官并用,通过诗歌语言展现的诗歌形象,充分感受作品创造的意境,意境教学还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瀑布》的审美教学呼和浩特市新桥小学王磊《瀑布》是叶圣陶先生的一首自由体诗歌。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有较强的抒情因素,极具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探求美。一、从语言角度探求形象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形象,要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现行高中必修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谈诗歌鉴赏艺术的文章之一,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它侧重于诗歌中意象称谓的求证,也侧重于对诗歌中意象的感悟、体悟,审美性很强,同时特别涉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诗歌理论性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篇教学张力很大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到深入的字底体悟,从孤立而零散的意象理解到诗歌的意境感受,从诗歌内容的认知层面去窥探诗歌鉴赏的审美层面,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5.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辉煌灿烂的诗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因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传统的诗歌教学过于注重"背""默""熟练以备考",忽略了学生智力、情感、思维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则明确要求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体验情感,感悟内容,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鉴于此,诗歌教学应突破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即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去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是广大教师应当关注的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怀;要让学生利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体会诗人的生平,感受诗歌的风格;要指导学生学习推敲诗歌词句,尝试以诗解诗。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感受,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诗、品诗、悟诗,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通过优秀古诗词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在品味诗境,感受其思想、艺术的恒久魅力。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即引导学生以美读、改写、表演,绘图,以诗解诗,联踉生活等形式建构古典诗歌的情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3.
余永忠 《教师》2015,(9):69-70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最让人心动不已的是诗歌,最摇曳多姿的也是诗歌.在诗的国度里徜徉,我们无不流连于诗之美,陶醉于诗之美.初中语文课程中入选的诗词都是精品之作,它们承载着文学美育和审美情趣,若能很好地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涵泳古诗词,则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任何一种艺术更集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也更多,如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诗中各种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那么古诗教学就会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最精练、最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歌教学除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挖掘蕴涵在诗歌当中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种美,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愉悦,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感染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诗歌当中存在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高一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单元选取了中国现当代和外国的共11首诗歌,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在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外,教学重点应是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节奏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要围绕"三美"展开,即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鉴赏,“见仁见智”或许是比较好的方法。诗歌的思想感情最难把握.人们对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有争议,这节课我选择的鉴赏点是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句,感受体验诗情,鼓励学生积极、合理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贯穿于任何一门学科中的,而语文是最具人文特性、最具诗意的学科。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歌教学其实就是在进行审美教育。在诗歌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是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