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嵩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42-47,64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文学的抒情特性及抒情传统为理论背景,简略探讨了音乐与诗歌关系的古今演变;同时在宏观叙述下,聚焦于现代文学史中的早期新诗集——俞平伯的《冬夜》,着力分析俞平伯新诗创作及其诗学观点中所体现出的对传统的继承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华语现代诗抒情式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试着以抒情传统美学的当代界定,借助高友工所指出的两个理论主轴:一为"抒情过程",一为"抒情式的批评",找寻一条评论现代诗的蹊径。"抒情式的批评",体现以语言与语境为核心,不以诗的体类为限,而是以理想、风格、境界以及"抒情言志"传统进行文学批评。由是基础,将"情景交融"与"含蓄",作为诠释现代诗抒情意涵的两个要项。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与艰难性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对"现代中国"这一概念在国家建设和文学想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之外,试图从语言关系的层面对疏漏的海外华文文学、翻译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容尝试。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自《诗经》始,追求委婉含蓄的抒情,或借助典故抒情,或借助物象抒情,以求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写文学史已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家们的理论责任与审美自觉。当20世纪中国文学走完它的全程之时,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叙写方式的不足与缺点便日益突显出来。然而,只要我们对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从“整体性”、“逻辑性”、“文化动因”及“审美自由”等方面的缺失进行全面的考察,便能从理论的反面探寻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必要性与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对汉语新诗的研究中,不能否认与忽视的一点是,百年来的汉语新涛诗路的发展态势是多元立体而非线性的。在此中,一种由离散主体所创作的诗歌——姑且以“天涯”离散诗歌为名,因跨越地理、历史、文化而获得了异质化的意义呈现。洛夫诗歌作为这种“天涯”离散诗歌的典型经典,充分体现了“天涯”美学从自我否定、另寻天涯、多方返照的哲学意义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的"语言论"作为其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弥补、沟通了克罗齐直觉美学观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美学体系。在大量接受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的主观内在式思维,建立美感经验的独立性之后,在"艺术传达"这一问题上涉及到从"主体论"到艺术"本体论"以及其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这些都促使朱光潜面对中国传统诗歌资源的时候从"点悟式""体验式"的主体心灵鉴赏角度转向对诗歌本身语言形式上的"内在"分析。在重视语言对诗歌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提出了语言——思想——情感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关系。中国诗学本身即具有汉语的诗性传统,而朱光潜将其与瑞恰兹的文学语言理论进行相互生发、相互变奏,最终不仅使得现代美学在学科化进程的同时加强对审美经验的阐释力度,更是为现代美学的发展塑造了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品艳类文章中,他将艺术与审美紧密结合,融入了自己很多独到见解.在美学与审美心理方面他看重整体气韵,崇尚文雅与自然先天,运用同理心审美.同时,他还提出“才、慧、致”兼备的戏曲表演理论,注重舞台表演艺术,并且他对女性曲艺表演的评价也具有艺术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罪数》译本为例.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程小青早期侦探小说翻译所受的影响。对当时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考察,发现程小青受其影响.为了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对福尔摩斯和女性的形象塑造适度中国化;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程小青受其影响,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为了译本在当时能够被接受,科学地应用翻译策略,其早期译著因此受到知识阶层的广泛欢迎,为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今后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