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自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在一种平实客观的批评语境中,推崇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诗学思想的整合共融;对各种诗歌的体制、源流及艺术特征做了比较明晰的阐述;对历代诗歌的大体风貌予以观照;诗学辨证的内容丰富而精微.其潜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批评应回归文本;建构出诗歌发展史的雏形;诗歌批评应秉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功用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偏重于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它以充分发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强调文艺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功用理论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首先体现在对诗歌的批评上,因为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现象,故功用理论在中英诗学中表现极为突出.中英两国的功能诗学共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政治标准问题,在目的性上完全一致.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两者在文化根基及历史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回顾一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便可发现,中西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异态纷呈,但在其始发阶段,许多理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与衍变中,由于不同历史条件的制约,才逐渐演化成形态各异的文化系统.中英诗学中的功用理论的发端与变化也呈现出这种势态.中国诗学中的功能理论起始于春秋时期,其最早代表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指出诗歌的目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孔子的这一说法为儒家学者所继承与发展,他们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诗歌的教化作用与实  相似文献   

4.
东方美学的神髓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照。这一在东方文化革新运动中没落的诗学诉求,却在美国的新诗运动中又一次被激活,完成了诗歌在本源意义上的一次对传统的复兴。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的原始因子。西方“意象派”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借鉴彰显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渗与共融,也体现了传统资源对于构建现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西方的意象范畴发展较晚而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论和中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而意象派的主张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西意象范畴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确定了诗歌意象的共同特性,即表象符号化、比兴象征性、模糊多义性和复现传承性,由此显示了意象范畴的诗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明诗》篇的诗学理论主要通过大量命题的运用而表述出来,从构成形式的角度看,本篇诗学命题主要有单句式、双句式以及多句式三种类型。这些命题的内涵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诗歌本体之阐释、诗歌创作规律之揭示及诗歌功用之论述。《明诗》篇诗学命题的提出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经学。  相似文献   

7.
在作官立功与作诗留名孰重孰轻的问题上,体现了后村诗学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在价值定位上,后村诗学认为诗歌的价值比功名高;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放弃作诗而追求功名。古代文学价值观的演变史影响了其价值定位;文人普遍的人生抉择方式,影响了其价值取向。而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造成了后村诗学独特的诗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南宋江西诗派中人多为理学中人,或为理学家,或为尊崇理学的人,江西诗学与理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江西诗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们思考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并自我修正。这主要体现在吕本中、曾几、“上饶二泉”、方回等对诗歌“活法”理论的提倡和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9.
犹太人和女同性恋者,两个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身份标签使当代美国犹太女诗人艾莲娜.柯蕾普费兹渴望一种"文化的完整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了其英语与意第绪语共同充当文化符号的"双语实验诗歌"。在游牧诗学的观照下,双语写作在语言、种族、性别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成性"成就了身处边缘地带的柯蕾普费兹自我体验的完整性;而双语写作的跨界游戏也使得她的诗歌在后现代空间理论的观照下构建起了一个具有极强的文化容纳性的"完美的花园"。  相似文献   

10.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就苏轼的诗歌理论而言,他在继承、吸收历代传统诗学理论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开拓、充实与新变,他提出了“有为而作”和“平淡”的著名诗学观,并把它们体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佛老思想是苏轼诗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无论是从诗歌的价值功能,还是从其审美特征来看,苏轼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见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都,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理性分析,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论真德秀的诗歌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德秀是朱熹之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不仅被视为理学正宗,其诗歌理论批评也继承并发展了朱熹的理学诗学观点,是理学家文学思想的典型,也成为官方正统文学思想的代表,表现出鲜明的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4.
桐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造就了它悠久的文化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儒家及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诗学审美表现为具有风雅传统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种审美特征的影响下,《龙眠风雅》选录的诗人、诗歌既以风雅传统为核心,又为桐城地域诗歌的生成和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古代东北亚国家,高丽王朝基本上是以"诗学意识形态"支配其社会生活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也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文学文本介入生活而不仅仅反映生活。由于十分推崇汉字书写,高丽王朝的诗学意识形态具有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书写中心主义"追求,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其后的朝鲜王朝也营建了自己的诗学意识形态,但其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性理学"却是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论语境出发,论述了“上因派”诗歌观念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诗学观念对实现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实现西方诗学的本土化转换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了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对我国五四新学作家的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作为以对的学衡派同仁,则借助于华氏诗歌的译介,凸现了中国古诗化传统的价值。研究们则从多方面探析了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各种报刊和诗歌选本地登载了华氏诗歌名作。新中国成立50年来华慈 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坎坷曲折的 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消极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诗人到英国诗史上第一流大诗人的变化过程,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8.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诗学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其诗学的核心观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解读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知人论世”诸概念间的内在理路进行考察,对后世相关诗学实践作进一步的剖析,并试图通过在与西方文艺阐释学的相互观照中进行一次“活化”中国古典诗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