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在通识课程理念认知、通识课程体系规划、通识课程管理机制、通识课程师资素养、通识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仍存在困境,制约了通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不利于我国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下高素质教师培养战略的实现。为此,提出应从三个方面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价值定位,即科学定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地位与关系、突出强调通识课程体系的师范性以及积极回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学生社区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理念及其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对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隐性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助于实现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目标。学生社区所具有的隐性课程特征尤为明显。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把握重点、完善机制,才能发挥学生社区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构建"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革新课堂教学理念,树立"全课程育人"新理念,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作用;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明确专业教育课程"守渠"责任,开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地方高校关注,但由于存在通识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不很明确、课程结构化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影响了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针对存在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目标、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原则、整体结构、主要内容、具体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识课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智能、情感和社会化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松散性特征,实现有效教学要保持通识课程模块间、通识与专业教育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这必然会面临目标定位、管理机制以及处理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建议高校围绕培养目标、管理机制、课程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行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探索。通识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高校在深化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新举措。本文以医学类通识性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分析了医学类通识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协同发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育人效用的重要举措,更是直面就业困境,以生涯规划为切口,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育人导向,以实现就业能力与家国情怀双提升为育人目标,以保障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相匹配为育人内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挖掘课程潜在的德育元素、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势、优化课程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省属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省属高校通识教育能够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当前我国省属高校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缺乏深入顶层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模糊、课程管理失位和课程评价滞后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努力:一是根据大学生关键能力和通识素养设计通识课程;二是加强有效管理和领导,促进通识课程各主体间的合作与协调;三是促进通识教育间跨学科交流,发挥通识课程的溢出效应;四是建立参与式的通识课程评价制度,提升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0.
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已有多年,但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质疑。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清华大学在探索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尝试性地采用了工科教育中广泛使用的成效基准教育理念与能力导向课程设计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出通识教育众课程与通识教育目标之间欠缺逻辑对应的普遍性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困惑和设想,探讨了如何锚定与对应课程与能力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建议高校在通识教育初建阶段将引入OBE框架以及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理念可作为一种选择,此举有助于厘清大学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与通识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如何将此工作落实到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通过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学校实际,并结合其他学校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落实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王明春 《成才之路》2020,(10):18-19
大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应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也被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影响高校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因素,简述高校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内涵、目的和意义,指出构建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原则,以提高文科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教育、艺术的表演和校外艺术教育等公共性特征。调查表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存在层次差异与类型导向,课程设置表现为非均衡与自主性。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构建合理的修学机制与课程模块;关注识读课程与探究性实践课程的双向开发;整合新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课程;构建开放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创设后现代课程观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估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治理手段。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教育评估。针对当前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理念、原则、机制、标准、方法和工具等方面阐述高质量教育评估的内涵要义,并提出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估体系、深化专业机构能力建设、创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推进高质量教育评估的策略,以提高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大学时代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阶段深入挖掘社会学课程思政元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家庭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家庭社会学”课程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途径:一是创新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三是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这对其他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凸显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而且各学科缺乏有效整合.这些同题源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取向、课程评价取向的偏离.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要重新回归正轨,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音乐教育的改革,就要重新摆正课程目标的取向和课程评价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多渠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地质野外实习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实习基地建设在该环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安徽省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讨论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旨在使地质实习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地质学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培养高质量的新型人才,也达到促进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和对区域经济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的要素来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和课程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类别不合理,课程之间内容融合度低、教育实践课程欠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变革步伐缓慢、学生评价单一等。建立模块化课程网络体系、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