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谈到作文就觉得头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觉得没材料,不知从何下手;有的没兴趣,敷衍了事;有的想写却写不好。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丰富积累,观察实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不是说有就有,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一般来说,写作材料主要从两方面获得,一是靠书本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营养,包括各种表达方法、修辞炼句方法、遣词造句方法等,同时应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摘抄一些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科技知识等。二是靠生活实践,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实践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就成为无源之水。正如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除课堂作文以外,广泛地开发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的确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路。我们作了如下尝试。一、把课外阅读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作要靠积累,积累首先是通过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和认识生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往往是从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我们作了这样的了解,当学生阅读文学作  相似文献   

3.
现在有的学生写作知识很贫乏,有的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生写完教师批改并讲解作文技巧。比较起来,在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方面,往往引导的不够。但是,积累的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我就读书积累在高中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在阅读中锤炼思想;在阅读中酝酿和陶冶情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材料积累是作文素质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即“写作之源的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让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语言材料,多阅读,勤练笔,不断积累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通过阅读,积累词语,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审美和想象能力,激起写作热情。巧设文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模仿、借鉴,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作文。  相似文献   

7.
一、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当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与日俱增,学生对作文就不会再“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了。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27):127-12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作文教学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究竟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以为:一是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二是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体验与感悟。三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阅读世界中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学会表达、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9.
对于小学生作文教学,首先教师要注重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有写作的材料;再次,坚持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学生作文批改,让学生在改中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作文存在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解决这种局面,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方法是:第一,让作文与生活联系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第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1.
天下速览     
《教育》2014,(7):8-8
主题阅读让作文更轻松 《当代教育教学》2014年第2期刊登李洪颖的文章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曾经如此描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以带动阅读。主题阅读通过引领学生大量阅读,让教师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作文教学,利用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借鉴的范例,让初学作文的孩子们轻松作文。首先,诵读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其次,模仿迁移,以读促说,以说助写。模仿是学习一切新技能的不二法门。其重点并不完全是写作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而意在降低写作的难度,以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作文的要领。最后,方法引领,读写契合,以读带写。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然而,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格式化、模式化的倾向。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积累写作素材。其次,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和写作自由,应当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抒发真切情感。要让他们敢说心里话,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鲁迅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让个性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让学生们消除写作时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喜欢写作,我认为要让学生多观察和体验,积累生活;广泛的阅读,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创新作文?我认为,只要能用我笔写我心,抒我情,写出了真感情,真体验的,就是创新作文;只要是有新意的表达就是创新作文。如何教会学生写“创新作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从情感入手奠定思想基础教学中老师要促使学生树立“为情造文”“因情而感,因情而发”的写作观点。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与生活一样,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点缀,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二、从深入生活和阅读积累入手奠定材料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扩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依旧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扩大学生视野,积累素材;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会写、乐写,最终爱上写作,走出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作文教学的桎梏,高扬起个性化作文的旗帜。那么,如何优化作文教学呢?一、积累丰富性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虽然有许多写作素材,但却是“茶壶装汤圆,有货倒不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读写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在课内多读、熟读乃至诵读。让学生从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学习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7.
黄国强 《考试周刊》2014,(42):53-53
正一、注重观察,积累素材学生发愁作文难,首先就难在内容上,也就是缺少写作材料,没话可说。我认为要解决学生材料贫乏、无话可写这个问题,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二是要让学生多读书。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书本是写作的细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源拓流。开源可以直接取材,拓流可以间接取材,把开源和拓流二者结合起来,写作的材料便会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用之不完。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  相似文献   

18.
王训平 《考试周刊》2013,(17):27-28
<正>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学生的写作需要占用真实、丰富的材料,对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了什么材料,更要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积累写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98):12-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呢?首先要明确学习作文的本质,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文;其次要注重积累素材、语言材料,让学生有的写;第三要读写结合,在读中学习组织材料的方法,同时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最终让学生会写作文。  相似文献   

20.
学生要写好作文离不开这两大法宝:一曰生活,二曰阅读。为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真阅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理解生活、在写作中表达思想,使学生的作文创新不再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