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最终,学生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  相似文献   

2.
1.使用教材的建议。“圆柱和圆锥”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以及圆锥的休积。按教材内容教学时,建议作三个方面的修改。一、关于圆柱体的认识。教材开头列举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汽油桶、圆钢等以后,指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我认为这样描述圆柱体的特征是不够全面的,应补充说明“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且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二、关于“进一法”概念。教材上的定义是:“省略的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概念1.圆锥定义动态圆锥可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这条直线叫圆锥的轴.2.圆锥的母线连接圆锥的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锥母线.3.圆锥的高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相似文献   

4.
“圆锥的体积”是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题”。在圆锥体积公式(V=1/3Sh)中,高h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圆锥高的认识就是这节课教学难点了。圆锥高的定义是“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这个定义完全揭示圆锥高的本质属性,表面看直观易懂,但对以归纳方法为主去学习数学概念的小学生来说,接受并理解这个定义是有困难的。其原因:一是圆锥的高能否观察到,只有观察到才能确信高的存在,二是高既然是以圆  相似文献   

5.
近日,到某校听课,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院“圆锥的高有多少条钥”一名学生回答院“老师说过,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因此,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后来,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以“老师说过”开始,再说出相关定律、定义或公式。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识记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有: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相等,圆柱两底面间的距离叫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②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宽等于圆柱的高(h);③圆柱体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表面积就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④圆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科学性很强的几何中 ,同样也有几何文字语言。怎样理解几何文字语言呢 ?同学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一、深刻理解常用的几何名词和用语几何名词是几何文字语言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初一《几何》中许多概念都有各自的名词 ,而且大多数名词都是用文字语言规定它们的含义的即定义。定义的叙述通常是用“……叫做……”的形式 ,如“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学习定义要注意咬文嚼字 ,如“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所以两点的距离不是连结这两点的线段 ,而是线段的…  相似文献   

9.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形与数不能混淆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容易发生形与数混淆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把“画出两点间的线段”说成“画出两点间的距离”。他们把线段和距离看作一回事,不理解距离不是图形,而是连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长度只能量出或测出,不是画出的;画出的只能是点、线、角…之类的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高的定义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叫做三角形的高。”这里的垂线段是图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高是具有条件的线段。那么,梯形的高、弓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弦心距等等,应不应该也是具有某种条件的线段呢?我认为应该是。可是按课本中的定义却不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2.
读者罗智华,张承志,林俊杰,叶欣,林昌必,岳泰,鲁创敏,曾凡智,王和金,刘俊峰等同志来信对《化学教学》1984年5期“碳酸钙是强电解质吗?”一文中的一些说法提出不同意见,据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商榷。  相似文献   

13.
也谈迷信     
也谈迷信张年军最近,我看到贵刊1995年第1、2期台刊上刊登的石善全同志的《迷信之“谜”》一文(以下简称“石文”),对文中一些观点不敢警同,特与之商榷。一、“石文”给迷信下的定义不科学“石文”说:“狭义的迷信则专指非宗教的迷信,给这种迷信可以定义为,...  相似文献   

14.
贵刊在1988年第10期刊载《关于“对称轴”定义的商榷》一文,提到不要把对称轴当作线段,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垂直线段,而对称轴是垂线,故应改为“底边上高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的建议,我认为是正确的。由此,联想到在小学课本中混淆垂线与垂直线段的这两个不同概念并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课后,大家对"圆柱体的高"的教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数学认知展开了深入的分析。"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而在数学上却是一个抽象的几何概念。尤其是立体图形的高,相对来说更抽象。关于圆柱的"高"的概念,课本上明确写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通讯》1982年第6期发表的《对“谈参数方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的商榷意见》(下称商文)一文中,对《谈参数方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下称原文)文中的例10提出了商榷意见.很有启发,而且在改变为“OP⊥OQ”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听了两个老师教圆锥的体积一课。由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将已画好的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首先按照教材讲述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而且是直圆锥。它们的底是圆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紧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就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柱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实验时,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连续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系统地讲述,从而揭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用字母表示写为v=1/3sh,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8.
李艳军 《物理教师》2007,28(1):47-47
本刊2005年第6期刊登了《谈谈“共振”的定义》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文中针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共振”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探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可谓一篇较好的文章.笔者以前也对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在仔细阅读了《谈文》后,觉得文中有几处不太妥当的地方,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初中《几何》第三册“7.21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基于同学们在小学对圆柱和圆锥有直观的认识后,通过旋转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严格数学意义的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沿母线剪开,展在平面上分别成矩形和扇形.于是可以通过研  相似文献   

20.
日前,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圆锥认识和体积计算》。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实验分二组,一组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往等高等底圆柱容器倒。另一组用盛满沙子圆柱往等底等高圆锥容器倒。由于实验前没有讲清楚注意问题。结果压得实实的盛满沙子圆柱,三个圆锥倒了后,圆柱里还留下好多沙子。实验结果两组不一样,因此学生对书上结论表示疑惑,教师就照书上下了结论。依我之见,教师应采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指着圆柱说:“如果圆柱容器里装的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