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改革开放二十多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脱贫人口数量位居世界之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本文着重从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实施公平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改变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重新公平分配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化,贫富差距已经形成并有越拉越大趋势.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以履行社会公平原则,关键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为此.提出应重点解决因政策因素造成的初次分配领域中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中的干预政策.但是,在目前阶段,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必须确保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和谐量表与自编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重庆市13个区县的1.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四个因子(财富分配公平感、地位公平感、机会公平感、权利公平感)与心理和谐四个因子(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民众社会公平感中的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二十多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脱贫人口数量位居世界之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本文着重从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实施公平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改变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重新公平分配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以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假设情景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公平取向。结果表明知识分子阶层与农民工阶层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情景选择取向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程序公平感的得分上,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而在分配公平感的得分上,则是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同时,本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在城市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农民工和知识分子阶层均对程序公平有明显的认知,但前者对此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公平厌恶是对差距的向往,是对能力和位势完全均质的一种反感;获得性遗传是公平厌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厌恶的一种手段和公平厌恶行为在代际间的一个延伸,贫富差距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平厌恶,同时在地理和智力遗传逐渐弱化、父辈遗传和获得性遗传逐渐凸显的时代,社会群体集体采取自闭加以响应,使得社会结构日趋模块化,最终贫富差距也得到反馈式的加强,因此,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平台,打破财富分配和遗传的僵化格局,避免仅靠生物本性自发选择生成的阶层固化现象,使得良好的致富信息真正在各阶层群体之间发生共享,从而真正实现身份元贵贱、职业元贵贱的社会和谐状态,是破解贫富差距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心态失衡问题日渐凸显.阶层之间的对立感和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开始出现,且易通过新媒体形成蔓延效应.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严格规范精英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社会不公平问题加剧,各个阶层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消除各阶层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如果不加控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通过建立良性的社会分层结构来促进各阶层之间互惠互利、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
教育肩负着社会分层的社会职能,而高等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作用更大.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呼声越来越高,因阶层差距而导致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而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又反过来加大了阶层间的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二者在当代所显现出的互为因果的特征,并就如何减少阶层差距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现状,探讨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蒋庆刚编制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和许慧、贾黎斋等人编制的"心理和谐问卷"对江苏省常州市1000名城市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效问卷为646份,有效回收率为64.6%。结果表明:1.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感都较高,高于其中位数;2.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来到城市的时间部分维度表现有显著差异,在薪酬和城市居住地则表现为无差异;3.城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感,在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来到城市的时间、薪酬和城市居住部分维度表现有显著差异;4.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社会公平感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要求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一定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就是实现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只有把二者完整的结合起来,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历了"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组合"(或者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柱与基础,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则成为社会公平的障碍,它使城乡居民从身份到待遇处于不平等状态。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乃至个体差距越来越大。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起点。  相似文献   

14.
公平的核心是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它是社会走向和谐的内在诉求,实现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当前,我们必须面对不公的事实,以公平为重点整合利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以推动我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从和谐社会视角研究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逻辑关联,探讨以"和谐"为标尺寻找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缺陷,明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制理念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观念嬗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计划经济及其道德观念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背景,尤其是现实经济基础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其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是对个人自主性的排斥和对个人绝对服从“集体”与国家的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促进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推动基本利益关系和基本行为准则的调整,重塑社会成员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8.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情欲引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是他的闪光思想;股份制、劳动权、均衡分配、集体经营、集体消费等经济制度和措施是实现和谐的保障;人口平衡、阶级融合、妇女解放、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