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问题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12介绍了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将携带的Ti质粒上的T-DNA导人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农杆菌是否侵入植物细胞内,是整个Ti质粒进人植物细胞还是只有T-DNA进人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育种     
本文对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系统、载体系统及其它转化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着重探讨了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同时对外源基因的表达问题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携带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Cambia2301的农杆菌菌株,通过注射渗透法对烟草叶片进行感染转化,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US报告基因瞬时表达的结果表明,在O.D.600值为0.4~0.8范围内的菌液浓度不影响转化效果,感染时间72 h以上可使瞬时表达的阳性检出率达到100%,农杆菌菌株EHA105比LBA4404表现出更强的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就农杆菌介导的vbp基因遗传转化调控机理进行研究。方法一:分析vpb1基因启动子序列;方法二:对探测载体中vpb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进行验证;方法三:设计vbpl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位点。结果:(1)基于荧光蛋白表达情况来看,在pRSET-A质粒中的vbpl基因启动子能够将荧光基因的表达予以正常启动。(2)能够正确构建pRSET-m1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SigmaA结合位点的去除而降低。(3)能够正确构建p RSET-m2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转录因子Fnr结合位点中-65位碱基的突变而增强。(4)能够正确构建pRSET-m3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转录因子Fnr结合位点中-66位和-68位碱基的突变而消失。结论:深入研究农杆菌介导的vbp基因遗传转化调控机理,能够找出影响农杆菌的VBP蛋白表达的相关因素,有可能使所获得的农杆菌菌株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以便能够有效提高植物转基因效率。  相似文献   

5.
人生长激素基因转化花叶芋及PEG在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生长激素基因插入pBR322衍生质粒载体pLGV1103 DNA中,通过三亲交配,将重组原粒pLB-9引入携带Ti质粒pGV3850的农杆菌,经同源重组,获得共整合重组体pGL198(hgh)Ti质粒。用叶盘共培养法,将pGL198(hgh)转化单子叶植物花叶芋,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胭脂碱测定、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分析和DNA分子杂交,证明人生长素基因已整合到花叶芋DNA中。还探讨了聚乙二醇(PEG)在植物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菜遗传转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法。由于白菜的再生能力较低,因此农杆菌介导白菜遗传转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其转化及再生频率的关键性因子,如植物基因型、外植体及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感染方法和培养基附加成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将pUC18-leg质粒上的野豌豆贮藏蛋白基因(leg)与pBR325的氯霉素抗性(Cm)基因连接在一起,构建出中间载体pJG9,通过三亲交配技术,将大肠杆菌中的pJG9转移至含pGV3850的农杆菌中,并选出含整合质粒的农杆菌.利用类似叶盘转化法的方法,将pGV3850上的外源基因转入甘蓝中,在含Cm15/μg/ml和先锋霉素500μg/ml的培养基上,选择愈伤组织并由此再生出转化植株,并得到胭脂碱测定和DNA分子杂交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通过植物表达载体上DNA的加工和转移将外源DNA转运到植物细胞内.主要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农杆菌转入外源基因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有效手段.为此,对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中的载体系统、土壤农杆菌转化植物的分子机制以及土壤农杆菌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用自制的电容放电式电激系统,将质粒pLGVneo2103上的NPTⅡ基因直接导入到烟草叶片组织细胞和玉米、大豆的愈伤组织细胞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卡那霉素选择后,在转化而来的烟草叶片愈伤组织上得到了绿色小苗。经NPTⅡ检测表明,在转化后的玉米和大豆愈伤组织细胞中,外源基因有较明显的表达。这种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完整的植物细胞的技术,可以避免因原生质体培养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且在转化受体方面不存在农杆菌Ti质粒介导法所有的物种限制,可以期望,它将在植物基因工程,特别是农作物的基因转化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的最新进展,系统介绍了农杆菌法,PEG法,电激法,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等转化方法。通过对植物遗传转化受体以及遗传转化技术的评价,展现了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农杆菌的Ti质粒包括了复制原点、vir基因、冠瘿碱代谢基因和T-DNA区域。在土壤农杆菌的T-DNA的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和结构是:乙酰丁香酮、T-DNA的右边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平菇菌丝体的最佳转化条件。方法:以平菇ACCC52857为受体,利用潮霉素B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平菇菌丝遗传转化体系;探讨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根癌农杆菌的浓度,共培养的时间和共培养的温度这四个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0.7,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 AS,25℃共培养3~5d,其转化效率最高。结论:对根癌农杆菌介导平菇菌丝转化体系条件的优化,为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以及菌株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进行水稻育种,实现在优质的基础上提高水稻产量成为重要趋势.介绍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取得的重大进展,从组织培养体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和农杆菌侵染体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农杆菌与小麦悬浮培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含复合诱导成份的特殊共培养条件下,农杆菌能识别和大量附着到小麦悬浮细胞表面,并形成大量的纤维丝。还揭示了共培养过程中,农杆菌与小麦细胞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以及植物细胞壁、细胞状态与农杆菌附着及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转冷激蛋白(CSPs)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经预培养2d后,用浓度为OD600=0.4的农杆菌菌液侵染90s,再经共培养和愈伤诱导培养,外源基因转化到油菜下胚轴外植体的转化效率高。然后通过PCR检测转化后在筛选培养基上诱导成苗的油菜,初步确定CSPs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再生植株中。这为以后其他基因转化到甘蓝型油菜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福氏志贺菌重组双歧杆菌Bb-ipaB疫苗。方法:以福氏志贺菌DNA为模板扩增福氏志贺菌ipaB基因,双酶切后克隆到pGEX-1λT质粒上,构建重组质粒pGEX-ipaB,电穿孔法将该质粒转化入Bb,构建福氏志贺菌重组Bb-ipaB疫苗。结果:成功扩增出分子量约为1 711 bp的ipaB基因,双酶切证实基因成功插入pGEX-1λT中,并成功转化入双歧杆菌,构建rBb-ipaB疫苗。结论:成功构建福氏志贺菌重组rBb-ipaB疫苗,为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细胞饼瞬时转化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转化效率的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系统地比较不同农杆菌浓度,抗氧化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细胞饼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侵染用农杆菌的浓度在较高水平(OD=1.0)时更有利于转化效率的提升;2)两种抗氧化剂中,辛硫酸效果较半胱氨酸为好。但两者均表现为低浓度对转化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测试的两种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以及Silwet L-77对转化效率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而Silwet L-77的作用则更为突出;4)在优化条件下,人白介素10的含量较对照高出3.66倍。本研究的结果可进一步提升细胞饼瞬时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后续这一技术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并对毛状根进行离体培养,大量提取重要成分,是药用资源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讨论了发根农杆菌的致病机理、影响发根诱导的因素、发根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实验采用农杆菌LBA1100介导转化马铃薯品系的春薯3号,优化了马铃薯转化的几个影响因素:①外植体采用叶片诱导比节间诱导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②农杆菌侵染时间为8-10分钟时转化率最高;③菌液浓度OD600约为0.2-0.4之间时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