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权问题是一个融合了公法和私法、法律技术和实践技术(建筑、城市规划)的问题,对其的关注和研究源自土地所有权概念的社会化扩张以及现实生活中对于空间利用的强大需求。目前对于空间权的研究在我国尚且进展不深,多是针对于空间权的概念探源、性质界说、得否引入物权法体系等层面进行探讨,对于引入这一概念后如何解决与其他用益物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利益冲突、如何建立登记制度等问题则亟待在今后的探讨中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2.
土地空间权的"空间"应界定为在土地分层利用中,能为人所支配,可通过长、宽、高进行度量的土地上下特定空间,包括离开地表之空中或地中横切之断层空间,以及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但不包括外层空间、具有通航自由的上层空间、极深的地下空间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内的空间。空间是物权法上的物,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稀缺,以立体方式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空间权是人类对土地利用由平面向立体形态发展的一种新型权利形式.与西方各国比较而言,我国无论在土地立体利用的实践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鉴于"立体的土地立法"已成为土地立法的基本趋势,我国应借鉴西方各国及其他地区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的物权法中确立空间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土地的立体利用越来越普遍,土地空间利用纠纷也相应增加。土地空间利用权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与新型的财产权。我国物权法仅对建设用地空间利用权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完善空间利用权的种类、空间利用权的取得方式、空间利用权的空间范围以及空间利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5.
建设用空间使用权是指为了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而对土地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是土地空间权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对其做出了规定。其设定主体可以是土地所有权人、空间所有权人,也可以是普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既存用益物权的土地空间范围内再设立建设用空间使用权时,应得到用益物权人的同意。其内容与普通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样,都是利用设定范围内的土地空间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但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地下空间权在我国法律制度上是一项空白,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当前,《物权法》的制定为我们提供了弥补此法律缺陷的契机。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地下空间权现状的基础上,对地下空间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进行探讨,并建议在《物权法》(草案)中增加地下空间权的相关规定,以期对推动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空间权初探     
随着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土木、建筑技术的发展,土地的立体利用越来越普通,有关空间利用纠纷也相应增加,空间权也就成为法学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章对空间权的含义、性质、分类等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推动我国空间权制度的立法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空间权是物权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虽然没有采用“空间权”的概念,但通过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方式构建了我国空间权制度。与其他国家地区法律相比,这一制度稍显简单,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物权法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定性及权利协调规则的合理性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的新权设——空间权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房地产开发及城市公用工程建设的发展,为人类对土地利用由地表扩至土地上空提供了需要,新的土地权利——空间权应运而生。空间权概念和空间权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相继确立。本文拟探讨空间权的概念,分析我国空间权设的一些设想,并就土地空间权的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0.
空间权初探     
随着现代工业 ,特别是现代土木、建筑技术的发展 ,土地的立体利用越来越普遍 ,有关空间利用纠纷也相应增加 ,空间权也就成为法学工作者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对空间权的含义、性质、分类等作了初步探讨 ,以期推动我国空间权制度的立法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史,总结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是在解放思想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性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和发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初中素质教育“整体创生机制”生成策略要注重前瞻性,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关注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的实践性,要形成初中素质教育实践的管理文化保障。办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实践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载体;管理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这三方面构成了“整体创生机制”生成策略的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高校教师考核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校教师考核工作是教师职务聘任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校教师考核工作,必须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按照教师职务聘任制的要求,把握考核工作的基本原则,改革传统考核办法,科学构建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与聘期任务和岗位职责相结合,规范考核程序,实行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和加以克服。学术研究必须规范化,即应恪守某些具有规律性的方面,如立论必须符合史实,应正确看待传统与创新,以时代需求为界定,应以文化和文学发展史作为论评的一个重要视角,应正确看待作家的政治倾向和感情生活,持论必须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15.
也谈校园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应具有国家民族文化、校本个性文化、有形无形文化和多层面、多功能的文化特征。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理性思考,抓住主要内容,突出人文精神,有制度文化保证,还要有各类校内外文化活动支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最具特色和最能陶冶人、塑造人的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应追求的真正目标。  相似文献   

16.
Making of errors is an inevitable and indeed necessary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We should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errors and the policies towards error correc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adaptable.Teachers should hav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different errors.For example,pre-systematic error should be tolerated.The immediate correction is ineffective.The systematic error should be corrected immediately,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And the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discover and correct the post-systematic error by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环境变迁和学校工作新要求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长期压力体验而出现的生理、情绪和情感的耗竭状态,本文分析高职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高职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强心理词适,培养健康人格,二是调整期望目标,缓解工作压力,三是健全组织保障,激发工作热情,四是优化环境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依法执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法治原则严格依法律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教育学权法法治化的体现。依法执教要具备完备良好的教育法律制度,健全的教育行政执法,学校法治化管理和教师自身的法治素质等条件,因而有一个过程,但教师应着眼未来,努力做到依法执教,衡量法执教的标准不是道德标准,而是法律标准,主要包括教师评资格合法,教育教学符合法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符合法律要求,依法行使教育教学改革权和学业成绩评价权,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未成年学生安全以及尊重学生权利等。  相似文献   

19.
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规范、概念和原则构成的,其中法律规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规范除具有本身的含义、逻辑结构范式和种类外,有效性则是贯穿其始终的关键所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应包括应然和实然两方面。应然有效性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就实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项法律规范本质上与应然有效性同一,则法律规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则法律规范无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为确保法律规范具有效性。应做到法律规范应然与突然、本质与形式有效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学习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向是:以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具有自我管理意识;社会性的合作学习;与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关注学习个体间的差异;学习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没有过多的学习负荷;使用与目标相一致的评估标准,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反馈;能促进学校内外以及跨学科活动间的横向连接。为适应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向,要将教师放在变革的第一线并改变教师的教育信念,提倡创新形式的教育,提高学校知识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并关注专业化的合作和实践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