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崭新的逻辑体系,这是由《资本论》所研究内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资本论》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是极其错综复杂的,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又被各种物的关系所掩盖。因此,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认清资本主义经济机体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中,即使  相似文献   

2.
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拟结合《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写作,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一、如何运用历史法和逻辑法历史法是根据事物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再现事物的发展。这种方法所揭示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是比较容易把握和了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不仅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所创立的中介哲学范畴理论,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资本论》中的抽象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对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际上中介作为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中更深层次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在《资本论》方法论中,应该有中介学说的一席地位,必须重视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研究。中介在《资本论》中的科学涵义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使用“中介”这一术语的第一人。黑格尔认为,中介是同直接性相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认为事物本质自身的矛盾引起事物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抓住了资本本质自身的矛盾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从《资本论》的逻辑视域来看,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金融资本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资本动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上,金融资本又通过定价权、证券化、地产寻租、投机国债等手段,建立了一套寄生性积累的机制。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导致了制造业的衰落、工薪阶层的贫困化、公共权力的孱弱、社会福利的削减,推动了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而右翼民粹主义不但解决不了危机,反而有把金融资本帝国引向总危机的趋势。顺着《资本论》的逻辑来分析西方金融资本,可以发现正是金融资本本质自身的矛盾及其自我否定的必然性造成了西方金融资本主义大萧条。  相似文献   

5.
事物即矛盾,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但如何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呢?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为我们树立了矛盾分析的典范.本文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如何分析商品矛盾做一初步探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都不可能由一对矛盾构成,而是由两对或更多矛盾组成的矛盾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矛盾的分析不能简单从事,必须有层次、有秩序地分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伟大经济理论著作,它在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对这一经济制度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科学、文艺、宗教和道德等也作了大量的精辟论述。《资本论》第一卷对宗教的论述涉及自然宗教、民间宗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广义上说,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分析这四个方面的情况,揭示其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论证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在四卷《资本论》中,每卷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每卷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全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论》中始终贯穿着二重性思想,其二重性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完整图式.从劳动、商品到资本二重性的演绎,这构成了原初图式,而资本要不断生产与扩张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这其中经济空间(社会流通网络系统)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场域.经济空间的生产同样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耗费的自然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社会性的统一,它构成了《资本论》中二重性的"新"图式,而马克思将劳动、商品、资本、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都沉将到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系统二重性之中,即生产力系统(自然技术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社会动力系统),这就构成了二重性的完整图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洞见到二重性本质——马克思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抽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思维抽象把其对象局限在相对静止的具体事物上。本文从认识的直接任务,辩证逻辑的对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与事物运动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思维抽象的对象不仅包括相对静止的具体事物,而且也应该包括事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 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的根本特点是: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既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同时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矛盾即是事物,矛盾即是过程,矛盾即是发展。所以,分析事物、过程以及发展便是分析矛盾,其实质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解剖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改革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科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由该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人们...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以《资本论》为指导,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我近年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资本论》虽未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模式,却留下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面,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以此为指导思想,愚者有得。借此机会略陈浅见。关于对象和名称问题。马克思以“资本”为对象,来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巨著名曰《资本论》。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研究自主劳动这一社会财富的生产运动方式、形式,揭示隐寓其间的经济关系,从而最终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资本的灭亡,就是劳动的胜利。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人们将《资本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首先,《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其次,《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资本论》全书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好运用。再次,《资本论》又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一、第三篇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是以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研究资本本身的再生产。那里是把资本主义再生产当作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的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为什么和怎样  相似文献   

17.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揭露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的比较,得出了工资与资本利润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8.
无疑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根本方法,但是在研究和叙述的具体应用中还是有所不同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存《〈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里明确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本文仅就《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之间的关系做一初步探讨。研究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它的任务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它的规律性,以及它与别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事物的特殊性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了解各种具体事物包含有何种特殊矛盾,就无从区别事物,就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就找不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对照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首先就得对照比较。物理教学中的对照比较法,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列出同类、相似或相反事物的概念及其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本质是反映事物特性或特殊矛盾的范畴,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德育的本质,就是构成德育这一事物的多种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运动。交往德育的本质表现为一种生存联系及生命运动,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又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此即是师生(主体)的需要与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客体)之间的一种觉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