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各国政府公共服务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共融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路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利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新形势下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逐步向前推进。现阶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为主,坚持公平为先,坚持质量为重。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广大农民当前的现实需求,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基本公共产品缺失和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战略选择,它有助于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文章从自由主义的视角审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的合理性,并从功利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等不同的自由主义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价值,探索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在自由主义的不同视角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了保障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对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分析不均等供给的原因,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山东省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工作处在较高水平,但还是存在供给差异。继续完善山东省义务教育均等化,逐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实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其特征包括公民在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机会平等、权利和利益平等、规则平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让每一个公民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公平正义.基于如何保障公平正义的视角,指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现阶段体育事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效率(金牌)与公平(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健全弱势群体体育需求表达机制,完善民主权力保障制度,健全专门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法规,夯实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要解决的是农村基本公共产品服务不均等化问题。政府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充分发挥和完善政府职能,对实现农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财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着力点。本文引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保障机制、供给模式、制度层面等研究领域和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产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必要的公共服务,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大力提高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们正步入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平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让人们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照,让人人平等分享发展的成果,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并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背景和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并从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维度设计了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摆到了鲜明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代中国政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而全力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从全球所倡导的“包容性发展”道路来看,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多年的政策实践与创新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公正”、“财政权责”与“协同治理”为基本面向的理论架构,它为在坚持政府主责前提下,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的央地财政共担与多元协同供给机制,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具有提供公平正义"公共产品"的职责,政府和市场具有各自作用的边界和范围。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公平等,其实现路径主要有:确保制度规则和公共政策本身的公平正义性;实现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坚持公正执法,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坚持差别原则,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和特殊保护;强调代际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平始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强调和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崭新飞跃。因此,有效实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推进公平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非由政府提供不能有效满足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准。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基本的权利。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仅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确保人们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服务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机制,深化公共服务部门及事业单位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前提。保障民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公共财政是政府保障民生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渠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体制,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体现民生保障导向;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财政民主决策,切实提高财政民主程度。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关乎国家能否持续稳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思路和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内容。我国财政的地位、职责和特性决定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与责任。文章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基于财政的视角探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